赵兆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与数据密切相关的时代。
数据,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是最简洁明了凸显新闻的利器。数据在新闻中往往成为受众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从数据统计中发现规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是对媒介从业人员的更高要求。目前,各类媒介從业人员大多毕业于文科专业,由于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的原因,他们大多未修过高等数学课程,未经过系统的统计学、数理逻辑的训练。在新闻实践中,他们往往看重新闻选题,而缺乏归纳和梳理数据的技能。其实,统计数据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属于同等重要的问题,媒介从业人员能否正确看待和运用数据,也是其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的精确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样式。这就要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介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新闻理论,还应掌握经济学、统计学知识。实际上,数据本身具有新闻价值,统计方法也能为新闻报道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如今,重新认识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强媒介从业人员的数据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同时我们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不论我们想不想与数据联系在一起,但是数据都会找到我们、覆盖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更是离不开数据。无论报道哪个领域,都会不可避免地引用到一些数据。比如,时间、人数、价格、速度、高度、面积等等。数据能够让事物更准确地出现在受众面前,有时候几个准确、重要的数据,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远远胜过上百字的铺陈描述。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更应该学会使用数据,通过数据观察问题,在对它进行感性包装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真正让数据在新闻中活起来,成为新闻报道中最具说服力的工具,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产生“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的题材。如果在这些题材报道中客观、准确地使用数据,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接近性和说服力,对稿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去年11月,国内多家媒体连续报道了河北蠡县中孟尝村6岁小聪聪救援事件,《新京报》和《燕赵都市报》在报道中通过引用“画龙点睛”式的数据,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有温度”。
去年11月6日上午11时许,河北蠡县中孟尝村6岁的小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掉落45米枯井中。事件发生后,蠡县公安局、公安消防大队,保定等地蓝天救援队、120急救和村民自发组织的救援队、蠡县各乡镇及周边的社会救援力量纷纷赶往现场,参与到救援中。160多辆车、500多名救援人员、107个小时,大家为了一个平凡的生命而不懈努力。“就算挖穿地球,也要找到孩子”“挖不出孩子,我就永远不走!”救援人员如是说。“社会就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大家都是陌生人,能这样努力奋力去营救,不觉得很感动吗?!”“这是这个冬天里最温暖的力量”网友如此留言。是的,正是这种人间大爱,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温暖了这个冬季。对这次生死大救援,被人们称为“最具爱心的救援”。在这次新闻报道中,各媒体占用大量篇幅、重要位置刊发了大量的消息、通讯、图片及视频,深深地感染了受众。但最能打动广大受众、体现这次“最具爱心的救援”的,是《新京报》11月11日的《107小时救援全记录》和《燕赵都市报》11月11日的《救援数据》、《直播时间轴》。请看这两家媒体是如何引用数据来说话的:
107小时救援全记录(《新京报》)
●6日11:00 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6岁的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掉落枯井中。
●7日14:00 枯井被挖开27米左右。蠡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由于挖掘拓展难度加大,枯井的破拆工作也越来越艰难,急需臂长挖掘机、拉土机。
●7日22:30 已挖掘约30米。40辆挖掘机同时作业,100多辆自卸车转运渣土,还有10余辆挖掘机待命,附近农村的小型翻斗车已加入救援。
●8日17:00 距井底不到9米。救援人员正架设直径3米的护壁筒,展开人工挖掘。由于挖土机不断作业,作业中心位置上方出现5厘米裂缝,救援人员全部撤出,救援工作暂停。
●9日1:00 140余台作业车辆、500名救援人员仍在现场实施救援,暂未发现男童踪影。
●9日3:00 救援方案再次改变,由于该井为积土井。考虑到之前运来的护壁管有螺纹,提升使用时阻力较大,连夜更换为平滑的筒壁。
●9日11:30 距井底约6米。挖掘面再次出现一条裂缝,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在底部参与救援的所有人员再次撤离。
●9日16:00 现场准备了20余竹篮,采用人工向井底部护壁管内部挖土,并在护壁管顶部搭建绳索,将挖出的土用竹筐向外倾倒。
●9日19:00 距井底约有三四米。救援队介绍,井下环境非常特殊,井口窄、湿度大,目前最新方案是,挖掘至少还需要2到3个护壁管,才能到底。现场一直往井里输氧,也用鼓风机加速空气流通。
●10日18:00 现场再次出现裂缝,极力排除险情。据央视报道,蠡县官方回应,根据预案继续发掘,只要有希望就继续营救,如果最终确认孩子不在井内,将转为刑事案件处理,警方也将介入。
●10日21:40 井壁距泥面尚有1.5米左右。救援队称,接下来将提出一节井壁,提出后距离泥面只剩70公分。泥面上没有发现坠井孩子,只发现了小孩玩具,家属已经带走。
●10日23:00 生死大救援结束,坠井107小时后,聪聪被医护人员从井里抱出。现场救援人员确认,坠井男童聪聪已死亡。
救援数据(《燕赵都市报》)
●整个营救过程中,100多台机器挖掘出直径120米、深30余米的漏斗型作业场,共挖掘土方近30万立方米。其间,出现4次土方裂痕塌方险情和多項技术难题。
●此次救援,来自山西、石家庄和博野、清苑、肃宁、高阳、饶阳、曲阳、任丘、唐县及蠡县当地的社会救援力量,自发、无偿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其中,有2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和民间志愿团体以及周边村民自发组织的救援人员共计500余人参与了救援。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救援的大型机械车辆达165辆,挖掘土方近30万立方米,共接收社会捐款17万余元,接收鸡蛋2200斤、方便面2100箱,接收水、奶、面包、饮料及其他食品9920件。此外,还有太多没有留下姓名的热心人留下捐赠没有统计。
11月6日小聪聪坠井后,《燕赵都市报》记者赶到了现场,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当晚23时,用官方微博“燕赵都市报保定站”开启了视频直播救援工作。从那一刻起,这个6岁娃娃的命运就和全国千万人的心揪到了一起。视频连续直播90多个小时,超7899万人次观看。
直播时间轴(《燕赵都市报》)
●6日:单日观看人次483万。
●7日:单日观看人次1098万。
●8日:单日观看人次1365万。
●9日:单日观看1983万。
●10日:单日观看2970万。
新闻报道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是十分严肃和严谨的做法。譬如,数据出自何处?提供的时间?数据是如何得到的?都是需要交代的基本因素。但目前相当多的新闻媒体对数据是否准确不以为然,数据不具备权威性,数据使用常常简单化。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引用者常常表述为“有关部门”,提供时间往往为“最近”,如何得到数据常常是“记者在走访中得知”,数据出处往往为“据统计”“调查显示”。这既有媒介从业人员主观上的原因,也有知识结构等客观上的原因。
媒介从业人员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正确使用数据呢?
第一,数据必须具备权威性。在新闻中使用数据,首选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政府部门是权威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统计数据均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调查统计工作基础上,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有些统计数据存在数出多门、相同指标数据不一致等现象。所以,媒介从业人员写稿时一定要有鉴别力,分清哪个是可信的,哪个是不可信的,甚至要向统计部门核实。
第二,必须弄清数据来源。除了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如果数据来源于非权威机构,那就必须严格识别和分析其获取数据的方法是否科学,调查的样本量有多大,获取样本的范围有多广,所代表的是怎样一个群体等。所以,对于这类出自非官方的数据,媒介从业人员应当运用统计学专业知识和数理逻辑推理方法,对采集数据的可信度进行深入考察。
第三、要辩证地引用各种数据。在新闻报道中,要克服数据使用中的片面性,即在新闻报道中只选择、引用所谓正面、积极的数据,让好听、好看的数据说话,把数据当做标签来使用。要克服孤立地使用数据的问题,即在新闻报道中只引用某个单一的数据,对其他相互关联的数据置若罔闻,把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数据割裂开来。片面地引用数据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只有互相对比和参照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四,引用数据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一些经济报道中,引用数据主次不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大量列举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有些报道甚至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这样的报道数字虽多,也很准确,但削弱了重要新闻的价值,使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