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畅
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今天和昨天、明天很少有质的不同,但是因为有元旦、春节这些节日的存在,因为有节日的仪式存在,让时间多了一个节点,以此沉淀岁月、感恩生活、沉思生命,在仪式中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购物可以在网上瞬间完成,吃饭可以通过点外卖送到家里,阅读可以通过手机随时获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从一些琐事中解放出来,可以专心从事纯粹的工作和精神生活。然而,这种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钝化了我们对生活的触摸和感知。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洪流之中,人们越跑越快,心灵却也难免焦躁不安,离生活内在的充实与宁静渐行渐远。
面对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是让身体回到生活的日常,而一個办法,就是适当的“仪式”。周末时,和家人一起说笑着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给老人孩子烧一顿美味的午餐;带着孩子一起去书店寻觅书香,对孩子的读书习惯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甚至,只是在家里慢慢沏一壶热茶,让茶的香气慢慢氤氲在整个房间……这些带着仪式意味的行为,促使我们放慢脚步,回归生活,仔细品味生命的美好和温暖。
心灵需要减负。仪式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身体的参与,让自己更加专注,归于平静、重回主体。例如在完成重大工作任务之后,人们常常一起聚餐,庆祝任务完成。在这种仪式性的庆祝中,多日来的紧张和压力得以宣泄,心灵如紧绷的弹簧放松开来,为继续完成新的工作做好准备。在一次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笔者,他习惯在每天上班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文件和资料分门归类、按序整理,同时沏好一壶茶备用,正是这些简单的准备工作,使他为一上午的高强度工作做好了物质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然而,有人认为仪式感强的人很“作”,还有人认为搞仪式是浪费时间。一分钟就可做好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那么多步骤呢?殊不知,仪式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今天和昨天、明天很少有质的不同,但是因为有元旦、春节这些节日的存在,因为有节日的仪式存在,让时间多了一个节点,以此沉淀岁月、感恩生活、沉思生命,在仪式中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仪式往往就是这样,它利用一系列或简约或烦琐的步骤,帮助我们为时间贴个标签,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陈晓卿利用食物制作的仪式,充分表达了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他用大量镜头讲述了作者如何通过身体的劳动寻找原料、加工食材,将食物的制作、享用过程变成一种仪式:在窑洞里吃着面片汤的老黄,载满芋头的归舟上哼着小曲的老夏,沏一杯浓茶就着紫菜的老李,在这里,食物超越了它本身的温饱功能,以采集、加工、食用的仪式,成为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情感的乡愁,成为中国千年积淀的美食文化的象征。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仪式是安抚灵魂、放松身心的好方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仪式是沉淀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唯有保持生活中的仪式感,才能使得我们在现代化的快车上不迷失、不盲从,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