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青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施教者辛勤耕耘的土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深度挖掘、激发潜能、突显活力、焕发生机,这是地理教师最大的教学追求,也是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地理课堂;激活策略;生命力
一、课前延伸,扎实备课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角色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当今多媒体信息技术普及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微课、幕课及反转课堂等新教学方式盛行,这一切都要求地理教学过程须向课前延伸。课前延伸即备课环节拓展,将集体备课、教材整合、目标设计、学法指导、环节设计、资源组合和活动构思集于一体,尤其需预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与生成性等问题。这一过程也称磨课过程。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交通运输”一课,资料收集及选取涉及:①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组装及试飞,标志着这将打破西方世界对大型客机的垄断,与欧洲的空中客车及美国的波音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ABC三足鼎立之势。②中国高铁现目前运营里程长达1.9万千米,约占全球高铁里程的51%,虽起步晚,但发展极为迅速。③2016年11月13日,从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滨海城市瓜达尔港的铁路正式开通,这条跨国铁路的竣工不仅缩短了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距离,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更重要是减少了对于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能源命脈的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对强化中国能源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④渝新欧铁路案例,有利于很好地分析重庆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近年来GDP领跑冠军的重要支撑材料。
备课过程注意资料搜集,这一细节可以反馈出一位地理教师的资料整理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更能体现出地理教师的宏观思维和地理情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地理眼界,增进学生国家认同。
二、情境创设,导入新颖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上课之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先声夺人、先睹为快、新奇导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采用如下方式。①语言生活化,激趣幽默。如讲授人教版“澳大利亚”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因地广人稀,绵羊数量巨大,以至于放羊的牧民开着直升飞机放牧等。②实事新闻,聚焦热点。如讲授“交通运输”时,运用四川凉山“悬崖村”案例;讲授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时可用2016年发生的特大台风“莫兰蒂”或“海马”引入。③体验式引入。如讲授人教版“多变的天气”时,运用两张对比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冷与热;运用音频从听觉上体会,寒风呼啸,或将一个冰棒与一个热水袋带进课堂,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开发身边地理教学资源,也能复旧引新,更胜一筹。
三、活动设计,灵活多元
地理教学过程中活动设计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挑选并设置与之相关的主题情境,符合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熏陶、遵循思维发展原则,由此出发而创设。
例如,湘教版“埃及”一课,活动设计可从旅游出发,不走寻常路,坐船“重庆号”从重庆出发—长江—上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亚历山大—开罗—阿斯旺等,既联系生活实际也落实地理知识。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要求。如湘教版“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因素影响可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在没有三球仪的情况下,邀请两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地球的学生公转过程中没有自转演示,其余学生立即进行纠错。这一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四、设问巧妙,生成真问
没有问题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问题是教学的起点。课前分析教材,透析内容,预见教学细节,教学设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①形成“问题探究链”,引导学生的智能、思维、情感层层跃进。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创设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地球运动”一课中,为什么感受不到地球的运动?地球究竟如何运动?地球自转运动会对生产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等。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科学性。如可用描述、说出、说明、指出、找出、识别、绘制、比较、归纳、知道、懂得、记住等词;并针对性提问,如东西半球划分为什么不采用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划分?尽量趣味性。如插在南极点上的五星红旗常年往那个方向飘?力求生成性。我国华南地区会产生干旱这种自然灾害吗?该区域年降水量如此丰沛,为什么还会发生干旱等。
须根据学生实际,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能力。尽量做到把问题落实到个人,同时还要留意问题提出时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觉得有趣,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知识精湛,突破重点
地理教学重难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忆、逻辑推理、理解。空间记忆:河流位置、国家位置、铁路干线、行政区简称等。逻辑推理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地理要素间的关联,影响气候的因素、三圈环流、洋流的成因等。理解:地理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天气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全球变暖等。诸如此类问题单纯依靠学生自主凭空想象,感性认知,初步推理得出结论,显然并不科学合理。因此,教师需准确把握重难点,充分剖析,做到深入浅出。
例如,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这一课例,在读教材“热力环流”原理图时,务必精析:①该图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研究;②近地面气压始终大于高空气压;③太阳辐射的纬向变化是引起近地面冷热不均的根本原因;④垂直运动是因,源于热力因素,水平运动是果,源于动力因素;⑤该图中的高压流向低压一定是基于同一海拔高程而言;⑥近地面务必强调是同一下垫面;⑦课堂评价环节中,学生课堂练习运用应有“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解题思路,学法指导等。以此,充分画关联图、思维导图加以巩固。
六、结课拓展,情感升华
地理新课堂难免产生众说纷纭的“群言堂”、悄无声息的“哑巴堂”、匆匆忙忙的“走过场”、边缘学生的“避风港”、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一枝独秀的“一言堂”、虚假表演的“作秀场”、教师课中的“休息场”。当然,同样需要警惕不做评价的“乱收场”,一堂好课应该是有始有终的。
例如,涉及“环境保护”问题时可这样结课,文明不是生来就有,环保也不是一蹴而就,让我们收拾好文明的行囊,再出发,积跬步,行千里,崇尚环保是旅行者最好的留念,记住你对环保的承诺,参与进来,你就是最美的风景。
七、作业开放,能力提升
能发现问题的作业是有针对性的作业;能解决问题的作业是有效的作业;能提升能力的作业是有价值的作业;能激发兴趣的作业是有幸福感的作业。
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疆域”,可给学生布置一个“祖国在我心中”——中国行政区划轮廓的绘制作业就很有意义,尤其是涉及到九段线海岸线的绘制。又如“民族”一课中,布置暑假开放性作业。题目一:实践调查表。利用暑假制作一份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少数民族调查表。表格自行设计,内容可涵盖少数民族的语言、人口、宗教、主要居住地、服装、民居特色、风俗习惯、节日、歌曲、饮食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少数民族,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观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题目二:少数民族摄影展,利用为期近两月的暑假,背上行囊、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用中学生独特的视角审视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文化、建筑、饮食等相关内容并进行摄影。要求作品真实健康且不少于10幅,并附精彩文字描述,最后制作成个性相册。题目三:将有关少数民族的钱币和邮票收集成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体现民族大团结,人民币或邮票上印有少数民族的相关素材,如少数民族文字、头像等。如第四套人民币,1角到10元共7个面值的票面正面共有14个民族的代表肖像。其中10元上有汉族,其它13个为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 李进田.浅谈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C].《新课程学习:上》2013(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