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辉文
[摘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必须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评价 误区 激励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出现了新的教育方式——激励教育。但是,一味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案例一、教师将一杯水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猜它可能是什么液体?“汽水”,“矿泉水”,“白开水”“加了水的酒精”……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教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不错!”“真好!”“你真行!”的赞扬声不决于耳。
反思一、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正面鼓励越来越多,只要是学生想到的,说出来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也许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也许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人文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们的老师都慷慨無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在探究问题的提出中,教师的激励会不断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物极必反,一味单调的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案例二、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科学课,那位老师真具有亲和力,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语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我们的感觉》,在指导学生了解用手摸可以辨别物体后,让学生伸手到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她准备的材料。许多孩子都猜对了,得到了“你真棒!”有一个小男孩摸的是“橙子”,猜的是“小球”,竟然也得到了“你真棒!”他棒在哪儿?把橙子当小球?
反思二、“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似乎很夸张,但这样的表扬不经意间常会从我们的口中脱口而出。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准确地辨别出它们,老师还表扬他棒,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纠正错误,重新抓住事物特征,用触觉鉴别事物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在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扬长避短”的 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只会让孩子学会浮躁,无法形成“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的科学学习态度。
案例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盐,在学生进行了一番热火朝天的探究后,老师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水里溶解了多少勺盐?”“14勺。”“嗯,不错!”“10勺。”“好!”“5勺。”“行!好像还有一些误差。”随着一个个数字的脱口而出,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运而生。5勺和14勺之间的差距仅仅是因为误差吗?
反思三、科学探究关注的只是结果吗
虽然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但我们也不能仅仅看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在探究活动中,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过程,应该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关于对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初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的理解。尤其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以上撷取的只是课堂评价的几个片段。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热衷于“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就需要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当然,要使自己的激励性评价语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决非一日之功。它虽产生于即兴,却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点化境界,才能使学生获得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才能在评价中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这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