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文+白煤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是地理学科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并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综合思维;素养;渗透
一、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
1.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从纵向看,具有明显的学科跨越性。地理知识与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知识点,即运用物理比热容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地理中气压的相关知识也需用空气热胀冷缩的物理知识作解释。又如,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及石灰岩遇水溶蚀等要用到化学知识来解释,即化学方程——CaCO3+H2O+CO2==Ca(HCO3)2,由此可见,在看待某些地理问题时,应运用联系其它学科知识视角进行分析。
从横向看,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一是地理时间、空间的联系和制约。地理是一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学问,二者的联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在地理某些知识点中,时空联系十分紧密,如中国的水资源分布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国水资源分布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表现出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二是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如分析一个流域的水文特征,不可避免要分析这片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植被的覆盖率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径流量,河流流量的大小又反过来影响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可见地理事物环环相扣,绝不能只着眼分析单一地理要素,而需用联系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
2.用发展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规律。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地理事物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地理事物,分析地理事物时,应体现地理事物的运动性,如讲河流的沉积作用——崇明岛的形成原因,须体现出崇明岛形成变化的过程,即是地理事物运动的结果。
运动的状态分为两种,一是量变,即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反映出事物的稳定、平衡、均势、静止等状态,体现事物的连续性。如崇明岛由小到大的堆积过程,就是一种量变,是地理事物中常见的一种变化过程。二是质变,即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生质变。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稳定、平衡的破坏,统一体的打破等形态,体现事物的非连续性,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根据崇明岛量变的过程,可以预测崇明岛由于长江泥沙持续的堆积作用,其最终与长江北岸连接,由岛屿变为半岛并产生质变。若想对地理现象本质有清楚的认识,必须以发展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
3.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地理问题
辩证的思维即将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思维方式中看待问题的方法之一,地理事物是复杂的系统,改造地理环境时绝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须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剖析。
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地理問题不能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生动案例。如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建设之初,工程师和政府官员只看到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好处,即能提供埃及全城的电力并得到其水库功能的一系列利好因素而忽视其存在的问题,未尽早防范。因此在水库运作三十年后,尼罗河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得大坝蓄水量下降近75%,导致尼罗河三角洲退化以及尼罗河下流流域土壤肥力下降,如今,阿斯旺大坝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其正面影响,因此,用辩证视角看待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方式
1.通过讨论教学方式
讨论式教学指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用联系眼光看待地理事物,从而达成培育学生形成综合思维素养之目的。
例如,学习“水循环”知识,可由教师设问:美国一个水库在夏季向其中投放了两亿个黑色塑料球,然而中国每天都在处理水库中的塑料垃圾污染,这是为什么?同时播放图片资料。设计这一问题时,利用了将黑色塑料球与水中白色垃圾污染的对比这个认知矛盾,可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开始积极思索,再引导他们交流讨论,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思路,利用多角度猜测、推理答案,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对话,总结出正确答案。促使师生形成一种思维互补的头脑风暴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事件与情景中,从而揭示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以解决地理问题。
首先,地理案例本身可提供背景材料及数据,具有直观性和典型性,是对地理抽象知识和原理的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地理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要解决问题,须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将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综合剖析,然再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辩证解读,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提出解决思路及方案。最后,案例教学侧重讨论和交流,学生通过清晰阐明观点,并与组员或教师进行辩论,在思维碰撞中有利于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互补,扩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学习“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以三峡大坝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通过设问、探询、反诘、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发展、联系的视角和辩证的观点看待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渗透地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育。
3.通过实验教学方式
地理实验教学指师生通过实验,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研讨得出结论,从而完成地理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地理实验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可将学生的感性认知变为理性思维,为综合思维的构建提供基础;其次,可将原本在自然界需要很长时间变化的事物快速展现,将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例如,可利用沙盘制作地理教具,将沙子堆成小山,然后向其浇水,来模拟冲积扇平原的形成,之后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变化,将自然界需要几十年演变的过程迅速地演示出来,体现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构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育十分必要,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法将地理综合思维渗入教学过程,将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同地理综合思维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高效、快乐地学习地理,为将来走入社会,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方法论。
参考文献:
[1]冯国瑞. 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5):54.
[2]王向东,袁孝亭. 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10(24):65.
[3]汤国荣.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0.
[4]李玲玲. 地理实验教学法的基本类型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