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为何突然“撂挑子”

2017-04-21 22:45潘林青叶婧
小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玉米价格大户种粮

潘林青 叶婧

一个种粮大户退出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其他种粮大户也遭遇了同样难题并最终被压垮。种粮大户们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能够了解到这些失败“案例”,及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给种粮大户一颗“定心丸”,让农业健康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种粮的鲁北人老闫却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从当初信心满满到最后“毁约弃耕”,前后不过3年时间。这一“进”一“退”造成的高达1600万元损失,成了老闫下乡种粮交出的昂贵学费。“种粮越多,赔钱越多”,是这名“前种粮大户”对自己为何“毁约弃耕”的最终解释。

信心满满当“地主”

老闫原来在北京做生意,多年来逐渐积攒起了千万身家。前几年,听朋友说搞农业能赚钱,他就动起了回老家鲁北农村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念头。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太好,我感觉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还不如把钱撤出来,回老家當个‘地主。”老闫说。

得知他要回家种地,许多亲友“直摇头”:“放着北京的清福不享,干嘛回农村遭罪?”“搞农业又苦又累,哪有做生意赚钱?”“你一个‘门外汉,能把地种好吗?”……

面对亲友的质疑,老闫信心满满,拿出“三个理由”:一是这些年国家很重视农业,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惠农好政策,投资农业这个大方向不会错;二是这些年粮食价格一直在上涨,又不愁卖,赚钱应该不是难事;三是老家农村太落后,老少爷们还在过“苦日子”,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家搞现代农业,还能带领大伙儿致富。

2014年初,老闫一下子投资上千万元,在老家农村流转了8000多亩地,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那一年,老闫碰上了少有的好年景,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粮食没怎么精细管理就获得了大丰收,小麦亩产55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他的农场总共收获了上万吨粮食。“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想想自己一个‘门外汉,种粮第一年就有这么高产量,真是满满的成就感。”老闫说。

并且,那年粮食价格也高,小麦2.4元/公斤、玉米2.3元/公斤,都是少有的好价格。老闫回忆说,那年秋天,玉米还长在地里,他就偷着乐上了,心里盘算着每亩纯利润至少能有三四百元,一季玉米就能赚两三百万元,这下真是赚大发了。

“那时觉得,地里种的哪里是庄稼,简直就是种着印钞机啊,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老闫说。

丰收刚过,麻烦上门

丰收喜悦还没享受多久,“意想不到”的麻烦一个个找上门来,都是他做生意多年没碰见过的。

老闫遇上的第一个麻烦,是有人偷他的粮食。老闫有一次在地里“巡视”时偶然发现,竟然有农民正在偷摘快要成熟的玉米。大喊一声之后,这名农民吓得扭头就跑。

然而,仅凭“大喊”并不治本。周边的农民原先只是零星的偷,后来发觉这一大片玉米农场的职工根本看护不过来,前来偷摘玉米的农民越来越多。那年,老闫粗略一统计,至少30万斤粮食被偷走了,“相当于损失了一辆奥迪A6”。

后来,老闫追加了投资,找工人将农场四周全部围上了铁丝网,偷摘玉米的现象才算基本上消失了。

老问题刚解决,新麻烦接踵而来。那年秋天,玉米终于成熟了,老闫想着赶紧把地里的玉米收获了,卖个好价钱。收着收着,他就觉得不对劲了——这么多的粮食,放哪里晾晒呢?

在农村,传统的晒粮场所是“房前屋后马路边”,但前提条件是粮食总量不多。老闫算了一下,要是还按这么个晒法,他这8000多亩地产出的玉米,能沿着省道从他老家晒到200多公里以外的天津。

没办法,老闫只能联系好买家,将没有晾晒好的玉米卖掉。但这样,因为玉米水分超标,每公斤就要少卖三毛钱。如果按亩产700公斤计算,每亩少收入210元,老闫这8000多亩地少收入近200万元,“一辆宝马7系又没了”。

后来,老闫想着上几台烘干塔,玉米还能卖个好价钱。但放置烘干塔需要占地,审批手续一直没有办理下来,最后这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让老闫揪心的还有贷款难。老闫说,他流转这么多土地,所需的资金量非常大,经常是两三百万元“扔”进去,连个响都没听见就没了,所以经常需要找银行贷款。但银行提的条件很苛刻,往往需要不动产做抵押。

“对种粮大户来说,地里的小麦玉米就是最值钱的‘不动产。要是能有符合要求的不动产,我们干嘛还要找银行贷款?直接卖了拿到的钱不更多吗?”对于银行的做法,老闫颇有微词。

“以前做生意时,银行都是天天追着屁股后面求我贷款,现在‘修理地球却没人管了。”老闫说,从银行贷不出款,急需用钱时只能从“朋友”手里借,利息自然也比银行高出许多。一年下来,多付的利息又够买一辆奥迪了。

2014年年底,老闫一算账,把自己也吓了一跳:这么好的年景、这么好的价格,原先觉得“每亩纯利润至少三四百元”,到末了竟然几乎是一分钱没赚着,自己白忙活了一年。

这时,老闫彻底明白了,搞农业是“百万千万,地里的不算”,只有把钱真真正正拿到手里了,那才真算赚着钱了。“理论上”的利润,就不是真利润。

价格下跌,灾害又来临

老闫后来才知道,“白忙活”并不是最坏的事。2015年秋天,最麻烦的事来了:原先非常稳定的玉米价格,竟然一下子降到了1.5元/公斤,比2014年同期足足下跌了七八毛钱。2016年,玉米价格延续了上一年的颓势,最低价甚至跌至1.3元/公斤。

老闫听电视上的专家说,这两年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影响。他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如果以美元计算,我国2016年的粮食价格和2012年底相比,小麦和大米价格大约下跌1/3、大豆价格下跌40%、玉米价格下跌45%。

玉米价格这一大跌,让老闫“理论上”的利润也化为了泡影。2016年9月1日,老闫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一亩玉米产550公斤、收购价格为1.3元/公斤,共收入715元;成本方面,种子农药需要130元、化肥245元、整地110元、收割90元、浇两次水140元。

“715-130-245-110-90-140=0!”在微信朋友圈,老闫显得很激动:“这还没算人工成本及折旧。这么低的价格,让我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不要赞,求转发。”

另外,与2014年少有的好年景相比,之后两年的灾害明显增多,老闫每天还担心着地里的庄稼不要遭灾。有次听朋友说,国家有相关的农业保险政策,他着实高兴了一阵,但后来跑到保险公司仔细一打听,心里又凉了半截。

按照政策,一畝粮食作物的保费为15元,绝产后能赔偿375元。然而,加上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2016年老闫种植粮食作物每亩的成本高达2500元,375元的保额明显偏低,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另外,保险公司认定绝产的标准过于苛刻,“不管产不产粮食,地里有一棵苗都不算绝产”,因此哪怕绝产也难以拿到保费。

“说实话,投资这么大搞农业,我现在有些后悔了。但如果现在放弃,我这上千万的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所以我只能坚持着干下去。”在如此困难时期,老闫仍然没有打算当“逃兵”。

种粮越多,赔钱越多

然而,老闫终究还是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今年2月上旬,笔者再次来到鲁北农村时,发现老闫原先的农场已经不复存在,老闫也已经回北京继续做生意了。

“流转土地这几年,我总共赔了1600万元,天天都是焦头烂额,实在干不下去了。原先流转的土地退给了农民,农场已经建好的房屋也免费送给了朋友。”在电话中,老闫说。

对于自己为何“毁约弃耕”,老闫又总结了“三个理由”:

首先,下乡种粮之前盲目乐观,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高估了个人能力,以为能搞好工商业就能搞好农业,实际上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贷款难,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能贸然进入,这与工商业资金周转快、贷款相对容易等特点明显不同。另外,农业不仅要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临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等多种风险,且目前有些风险很难有效防范,这也是工商业不曾有的复杂环境。

其次,中央出台的农业政策很好,但有的基层政府落实政策不到位,对粮食安全经常“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为惠农政策落实上的“中梗阻”,导致种粮大户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

最后,“种粮越多,赔钱越多”。受国际粮价影响,今年我国粮价特别是玉米价格持续低迷,看不到盈利前景,按这个粮价“没开始干就先赔上了”,不知熬到何时是个头,这也是他“毁约弃耕”最重要的原因。

“流转土地这三年,不仅自己赔了钱,还苦了把地租给我的农民,教训太深了!”老闫说,一个种粮大户退出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其他种粮大户也遭遇了同样难题并最终被压垮。老闫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能够了解到这些失败“案例”,及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给种粮大户一颗“定心丸”,让农业健康发展。

编辑/陈远鹏

猜你喜欢
玉米价格大户种粮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画画就如种粮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种植大户为什么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