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 提升厚度

2017-04-21 06:23申容蒋晓鹂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林语堂苏东坡群文

申容 蒋晓鹂

主题描述:群文阅读是围绕着某种阅读目的,或者获取某方面的信息群,或者为了受到某方面人文的或科学的熏陶,或者赏读某个作家一系列的作品,即围绕一个阅读目的,选择一组相关的文章或多部作品,也可以是整本书群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与数量,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这种阅读教学实践方式克服了语文课堂以往的“少、慢、差、费”等弊病,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界渐受关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江浙一带,很多地方对群文阅读探索越来越多,但内地高中语文课堂对群文阅读的实践相对较少。而群文阅读也对教师及学生阅读素养(阅读志趣、方法、习惯、阅读量、阅读面、阅读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群文资源的有效运用在课堂上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案例描述:2016年10月12日在昆明第一中学,吴春晓老师带领高二年级的学生为我们展示了一次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她以“苏东坡人生的进与退”为主题,带领学生阅读了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黄楼》、《东坡居士》、《域外》这三个篇章的节选部分,引导学生从苏东坡人生的顺境、逆境、绝境三个阶段入手,通过梳理苏东坡在三个阶段分别做了什么事,分析做这些事时是怎样的心态,以及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态,让学生对苏东坡人生中的“进“与”“退”有所感悟,领悟苏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品质。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苏东坡的“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责任的担当;“退”是一种淡泊的境界,一种乐观的态度。并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又迁移阅读了课内文本《赤壁赋》、课外文本苏轼晚年诗作《自题金山画像》,加深学生对苏东坡人生的“进”与“退”的理解。吴老师设计用这一系列的群文,教学生学会阅读人物传记,即从事件到感情再分析人物思想(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分析:

本课亮点:1.用教材教,拓展了整本书阅读及这类书的阅读策略。在整节课上,老师既带学生沉到文字中,朗读、默读、诵读,扎扎实实品味语言,又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怎样读人”、“怎样读传记”的阅读策略,这就让学生不光懂得如何读《林语堂传》这一本书,更是教读这类书的方法。2.不平均用力,有重点。群文阅读实践最怕时间不够,这次课堂用的三篇文章篇幅都不短,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品读环节着重选取了《东坡居士》里面的文段,大胆取舍,使得时间安排更恰当,在重点段落的解读上有了一定深度,突出了重点。3.用主问题串起课堂,脉络清晰。执教教师有很深厚的教学功底,自己喜欢苏东坡,对《苏东坡传》又相当熟悉,因而她举重若轻地提炼出“苏东坡人生中的进与退”这一课堂讨论中心话题(议题),从而用“梳理事件”、“分析心态”、“解析心态背后的原因”三个联系紧密的主问题贯穿课堂,主线鲜明。4.注重了与课文的对接。在收束环节,教师又回归教材,联系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必修二《赤壁赋》中体现苏轼人生智慧的句子,深化了文本,观照了内心,完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涤荡。课内与课外对接,二者相得益彰,增加了课堂的厚度。

瑕疵:群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挖掘了一部分进行解读。优秀的群文资源只被利用了一部分,《苏东坡传》作品本身的特異性及苏东坡进退的独特性未得到有效关注,甚是可惜。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无论是翻译东坡先生的作品,还是表达自我的生活感悟,总给人字字珠玑的惊艳之感,又有行云流水的舒畅,还不乏冲淡与清新,他的文字是值得学生深深体悟的语言典范,需要学生积累、品味。且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苏东坡的“进”与“退”与陶渊明、孟浩然等人的“进退”是不一样的,用“责任”“乐观”等词解读,失之笼统,且对这样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传主,却没有解读出他的厚度与丰富,稍有遗憾。

改进建议:与其说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还不如说是阅读课程内容的重构。而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充分利用群文资源。

1.加强解读,挖掘文本的独特性。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几篇文章,还是某一篇,我们都要注重其独特性,不致浪费了经典的文本资源。

2.尽量满足具有不同阅读视野的学生需求。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几个文本组合起来,可以解读的层面就更多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文本多个层面,且要选择课堂对话的适宜层面,另一方面教师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解读角度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空间。

3.加强协作教学。一次群文阅读教学,无论是海选资料、确定阅读篇目,还是确定课堂讨论的中心话题(议题),都需要教师有巨大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要想有高效的群文阅读课堂,又不增加教师太多负担,就要利用好学校教研组的共同协作,共同查找资料,深入解读文本,确定议题,大家轮流主讲,高效又轻松。

4.延伸课堂,不是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对群文资源的利用不全面是必然的,但对它就此搁置也太过浪费,毕竟这些选篇本身已花费老师很多心血。因而对群文阅读中的篇章要充分利用,可以把一些值得提醒的地方留给学生作课后思考,有些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群文阅读不应是一种流行趋势,而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既如此,在群文阅读这条路上,我们不仅要坚持走下去,更要走正。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苏东坡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群文活动
探访林语堂故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