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霞
摘 要:客观因素、护士自身因素和微粒污染是导致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有效管理护理缺陷和差错,可有效防范与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要根据各医院门诊输液室的实际,采取与之对应的制度化的管理对策,通过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高護士专业技能,防止微粒污染,强化健康教育,建立朋友是护患关系,加强老年输液患者的规章制度建设、安全管理、强化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管理和用药后观察,预防不良事件,显著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整体素质,避免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实现门诊输液治疗安全的最大化。
关键词:门诊输液 安全隐患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38-02
门诊是患者疾病早期治疗的关键,门诊输液可反映出医院的工作水平。医院门诊患者人数多,病情复杂,输液难度及压力也随之增大,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要求护理工作者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强化了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机会,减少了护患纠纷和投诉,不断地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
1.1 客观因素
由于门诊医生并非固定,输液室需接收来自不同科室医生诊治的患者,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恶化,需对其及时做出处理,然而首先到场的并不是首诊医生而是护士,如果护士缺乏了解和不熟悉患者病情,就会延误处置时间。而老年及儿童患者由于具有较为复杂的病情,且存在较为低下的抵抗力,加之受到门诊环境限制,相对较为拥挤,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1.2 护士自身因素
首先,护士配置不足,要承受过大心理压力。门诊输液室容纳病人的数量有限,每天需要接待输液患者数量多,就诊时间相对较为集中,病情多变复杂,这就对患者穿刺提出了较高要求。护士多数时间均花在应对治疗上,对于患者病情变化方面的观察却难以及时细致的完成。
其次,护士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安全及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广阔的预见性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一些护士在专业技能方面还不牢固,不能依据操作流程开展护理输液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巡视,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易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
静脉输液是一项技术性强、要求高的护理操作,穿刺技术要严格要求。个别护士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穿刺技术不熟练,导致穿刺失败,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患者在自身病痛下还要承受穿刺失败带来的痛苦,引发患者不满情绪。在输液前期,护理人员没有向患者交代输液所带来的反应、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宣教不到位、患者输液次数记错、病历本弄丢等情况都能够作为护患纠纷的原因。
1.3 微粒污染问题
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较为普遍,同一种药液混合多种不同药物后,便会发生各种化学及物理反应,促使pH值出现降低或升高状况,可导致不溶物质的形成;对于西药针剂和中药注射液配伍也可能发生禁忌,产生鞣质样絮状的结晶物,而通过敲打安瓶,以及重复加药所造成的脱落的瓶塞微粒,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 护理对策
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合理配置有效的人力资源,可实行具有弹性的排班制,可在输液高峰时段以及小夜班和上午增加上班护士数量,并严格遵守及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及拟定规章制度,将“三查十一对”制度真切落实好;即基于原有“三查八对”制度下,再实施医生签名、就诊科室和就诊时间的查对工作。
2.2 提高护士专业技能
鼓励护士多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或扩展训练,实现自身能力技能的扩充与提升,更新现有知识理念及架构;通过强化护士护理技能培训,促使护士熟练且全面地掌握各种操作技术,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将差错事故扼杀于无形之中。
2.3 防止微粒污染
使用正确方法切割安瓶进而完成药液的抽取,针对同一瓶药液应尽可能地减少加入多种药物,严格详细地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应选择相应溶剂将粉针剂药物充分稀释操作并摇晃均匀后,利用针孔于侧面位置,选用圆锥形9号针头注射器完成药液的抽取操作,注射器仅可使用一次,一次实现穿刺瓶盖塞微粒污染的较少。
2.4 强化健康教育
在输液室内,依据病种的不同,发放相应的健康宣教材料。护士在进行巡视或治疗时,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还要开展现场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或其家属讲解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获取患者治疗配合的依从性,切地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2.5 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改变以往的服务态度,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其次,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情况,让患者了解自身患有的疾病,指导患者积极治疗,提高忽视综合素质,提高静脉穿刺熟练度,强化责任心,充分保证医疗安全。
2.6 老年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1)输液管理,建立相关的药品管理、输注管理、腕带标识、首诊插队、药后观察、合理用药以及用药咨询等制度,强化输液的安全管理,禁止在门诊使用毒麻药品和化疗药品,提升用药安全度。(2)安全教育,不易空腹进行静脉输液,避免引发不良反应,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在家属陪同下进行输液,根据药品种类控制滴速。
安全管理:(1)用药查对,首接护士应当仔细核对医嘱单、药物种类、用量以及患者姓名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输液过程的准确。(2)用药试验,第一组药品滴注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对输液管进行冲洗,再滴注第二组药液,严格配制皮试液,积极预防过敏反应。
穿刺准确: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弹性低且浅,血液粘稠,凝血速度较快,难以进行穿刺,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5.5号针头,保护血管,交替穿刺两侧的肢体,防止长期刺激同一部位损害血管内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要对年轻护士进行指导,减少穿刺失败。
无菌操作:老年人有较多的皮肤褶皱和皮屑,肤色黯淡,穿刺部位在经酒精和碘酒消毒后仍然保留颜色,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护士严格进行六步洗手,保持输液室的通风,使用紫外线灯杀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巡视管理:老年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低,较易感染细菌,因此,注射药液应当现用现配,严重控制注射速度,加强巡视,查看患者情况,是否存在肿胀、疼痛、皮疹等症状,提倡老年患者卧床输液,减少体力消耗,防止漏针。
用药后观察:静脉输液完成后,要仔细查看病人针眼按压情况,并观察患者输液后的机体反应,避免药敏反应的迟发。
预防不良事件:老年患者感觉迟钝、体力不支、动作缓慢不协调等,都易导致发生摔倒等不良事件,应当在输液室门口安放警示标志,提醒老年患者避免摔倒,及时提醒患者家属进行防范,保证患者安全。
有效管理护理缺陷和差错,可有效防范与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要根据各医院门诊输液室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制度化的管理对策,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采取具有弹性的排班制,强化安全教育等举措,显著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整体素质,避免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实现门诊输液治疗安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袁湘珍.健康宣教对门诊老年输液患者安全管理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1):134-135.
[2] 平荣,徐春艳.安全隐患管理在门诊输液室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69-70.
[3] 张碧.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和环节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168-169.
[4] 谭玮璎,康小瑜.门诊患者集中输液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