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清
摘 要:玉米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也是畜牧业重要的饲料作物,因此玉米的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促进玉米产量的提升。文章结合四川省三台县的实际情况,分析玉米栽培技术。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08
四川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壤结构以壤土、黏土、砂土为主,自然条件及土壤结构适宜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作物,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本文就针对四川省三台县的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1 品种的选择
根据三台县农技站近2a玉米品比试验及调查大面积品种表现情况,重点推荐种植正红5号、蜀龙13、雅玉16、成单30、正红505、中单808等品种。
佳期播种 。因大春生产自然灾害较多,特别是旱灾频率较高。通过调控播期,可减少旱灾对玉米造成的损失,是趋利避害夺取玉米高产的主要措施。针对三台县常年5月下旬—6月中旬为夏旱期,7月下旬—8月上旬为伏旱期的气象特点,为确保玉米安全抽雄扬花灌浆,获得高产,要求丘区无水源灌溉条件的旱坡台土集中在4月中下旬播栽;有水源灌溉条件的坝区和丘区沟槽土可集中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栽;城镇近郊蔬菜玉米可在2月中下旬保温育苗。2季秋玉米应在7月15日前结束播栽。
合理密植,突出“三栽” 。一般大穗型品种植2500~3200株/667m2;中穗型品种植2800~3200株/667m2;紧凑型品种植3200~3500株/667m2;实行玉、苕(豆)间套种植2500~2800株/667m2为宜。“三栽”指:单株栽植,可大幅度减少弱苗,弱株和空杆小苞率,比双株种植增产60kg/667m2以上;宽窄行套栽,玉米、红苕(或大豆)双对双排列,有利通风透光,增密增产;深沟深栽,有利增密和防旱抗倒。
2 田间管理
玉米播栽后要及时做好查苗补缺,提弱补壮工作。5~7片叶时施好提苗壮杆肥,12~14片叶时施足攻苞肥。玉米拔节和大喇叭口期结合施肥上厢垒兜有利防倒;对常年易倒伏的品种及长势旺盛的地块可在8~10片叶时喷施玉米矮丰化控防倒。
施肥管理。玉米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具有喜温喜日照的特点,其茎叶繁茂,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敏感性较高,因此田间管理中施肥管理至关重要。玉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长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策略。幼苗期由于根系相对脆弱且生长缓慢,故施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辅助施用磷、钾等化肥,并追加氮肥;苗期需肥量在整个生长过程占总肥量的17%左右;后期拔节、抽穗、开花期同样需要大量的肥料供应;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初穗期前10d左右重施攻苞肥,以速效肥为主,可施用尿素15kg/667m2;后期根据苗情补施花粒肥,以达到防止玉米早衰、脱肥的作用,通常以2%尿素溶液为主。
灌溉管理。除上述施肥管理外,还要加强玉米的灌溉管理。玉米属于高耐旱作物,降水量200mm左右的区域即可种植,虽然其对水分的需求较少,但是生长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种植过程中根据天气选择灌溉,以免天气干旱影响玉米的发芽、出土;玉米幼苗期、生长中期、成熟期缺水会增加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率。注意还要在田间合理规划排水渠,以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
人工去雄与辅助授粉。由于玉米种植密度教高,会影响到玉米的授粉、结实,特别是在玉米抽雄扬花期如遇到阴雨天气,会严重影响玉米的自然授粉,因此在玉米抽雄始期要进行隔行或隔窝去雄,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玉米结实率。
3 病虫害的防治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推广预防性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大力推廣玉米种子包衣与药剂拌种等预防性措施,重点抓好玉米螟、蚜虫、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包括粗缩病、缺锌症、粘虫、红蜘蛛、蓟马等;穗期常见病虫害包括纹枯病、蚜虫、黑粉病、大小斑病等,主要以纹枯病的防治为主,玉米感染纹枯病后其叶鞘、果穗、茎秆会出现褐色斑块,并会逐渐蔓延至果穗。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灌浆成熟期主要防治青枯病及早衰,此时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田的透光性并保持通风。三台县玉米生产上,玉米螟虫危害较严重。玉米螟虫俗称玉米钻心虫,在三台县主要有大螟和玉米螟2种,这2种虫害混合发生,1a可发生2~3代,其危害主要是玉米心叶期以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一般减产10%~30%。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等颗粒剂直接丢放于玉米喇叭口内;也可于早晨或傍晚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杀虫双等喷雾,重点是一定要喷到心叶内。
要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推广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采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此来提升玉米的实际产量。
参考文献
[1]蔡庆红,陶优生,唐云鹏,等.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J].作物研究,2012(3):282-287.
[2]邓沙社.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措施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