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京津冀区域建材供给侧和建设工程需求侧的动态变化关系,找出了产业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进而,从产业素质、产业间联系方式、产业间相对地位、供需结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建材产业结构协调状态判定分析。可知,京津冀建材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建材;京津冀
一、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相对较晚,发展程度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功能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京津冀区域建材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区域内建材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以及建材相关上下游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京津冀区域建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适应问题;各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充分发挥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失调成因分析
1.建材供给侧未能适应需求侧变化
(1)需求侧变化,供给侧不变,造成供应不足。这是因为建材供给结构的刚性导致对建筑市场的灵敏性不够,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供给侧在建材应用市场需求侧(建设工程项目)结构变化后,建材产品供给结构市场反应不灵敏、缺乏创新、长期无变化。
(2)需求侧变化,供给侧变化滞后,造成供应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市场时滞所致,建材应用需求变化倒逼供给侧变革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时滞问题,但应保持在适度范围,时滞过长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不协调。
(3)需求侧变化,供给侧反应过度,造成供应过剩。例如,北京2001年申奥成功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致使预拌混凝土需求量剧增,客观上带动了预拌混凝土产业迅猛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已达到了平均需求量的219%,造成供应严重过剩。
2.建材需求侧未能适应供给侧变化
(1)供给侧变化,需求侧不变,导致需求不足。例如,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利润空间普遍不高,最新研发上市的新型建材产品往往价格昂贵难以吸引中小型施工企业的采购热情;又如,2016年,河北省钢材产量同比增加约2%,但同期京津冀地区建设规模却稳中有降,造成建筑钢材需求不足。
(2)供给侧变化,需求侧反应滞后,导致需求滞后。建材供给侧变化促使建材需求侧改变也同样存在时滞问题,时滞过长也导致供给侧同建材市场需求适应,可能会出现低端落后产业驱逐新兴先进产业的情形,造成市场失灵,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例如,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建设工程项目对散装干混砂浆产品的市场需求反应滞后,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作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遇到困难。
(3)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导致需求过度。例如,新技术促成了新产品的出现,但短期产能不足,一定时期内满足不了快速膨胀的建筑市场需求。例如,北京及周边地区长期天然砂资源紧张,但机制砂生产供应能力偏低,造成需求过度、供不应求。
改变以上两种不良状况的关键是促使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互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既包括对供给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对需求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地区分工的好处,使建材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产业结构协调状态判定
京津冀区域建材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均衡而是指各产业间、地域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区域间的协同,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建材产业结构协调涉及产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生产、技术、利益和分配等,本文主要从产业间生产和技术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并按如下因素判定协调状态:
1.产业素质间协调性
产业素质间协调与否,主要从京津冀区域内建材相关产业间是否存在技术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若存在断层和强烈反差,就会建材产业间就会产生摩擦,表现为不协调,本文建议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产业间的总体协调程度。如果各建材相关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分布得比较集中而又有层次性,则说明产业间素质比较协调;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分布得很离散而无序,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不协调。
2.产业间关系状态协调性
产业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联系,表明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协调的产业间有两种相互关系状态:一是相互服务关系,即各产业部门在投入产出联系的基础上互相提供帮助,如火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为水泥制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同时水泥制品产业又为火电厂消纳了固体废弃物;二是相互促进关系,这意味着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以削弱另一产业的发展为代价。如果建材相关产业间能够达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状态就是协调的。
3.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性
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各类建材产业的经济作用及相应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各类建材产业在京津冀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有差别,从而形成了京津冀地区各类建材产业之间有序的排列组合。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性,是指各类建材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的排列组合层次性较为丰富,各类建材产业间发展的主次关系较为明确、适宜。若产业间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结构逆转,则说明各类建材产业间相对地位是不协调的。
4.供需结构适应性
在建設工程建材应用需求正常变动的前提下,京津冀地区建材供给侧应具有较强的产品适应性和市场应变能力,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产业结构自发调整、产品自发转型适应新的需求变动,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距逐步缩小,使区域建材供需矛盾自然弱化。相反,若对建设工程中建材应用需求侧的正常变动,供给侧的市场反应不及时、长期供需不平衡,则说明建材供需适应性方面是不协调的。
四、结语
1.京津冀建材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在经济从不平衡增长向平衡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建材产业结构应以建设工程应用需求侧为出发点,通过市场机制使产业不断合理化。只有京津冀区域内建材相关产业间素质、关系状态、相对地位协调,建材供需结构适应性较好,各类建材产业间的关联效應才能合理展开,某些门类建材产业(如建筑装配式部品部件)的优先重点发展才能带动其他门类建材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2.京津冀建材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不断投入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如果建材产业结构较合理,与建设工程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水平相适应,则资源配置有效,建材产业投入的增长即能保证产出的不断增长,产业经济就能持续增长。同时,建材产业供给侧积极的管理创新、技术革新,也能促使建设工程应用需求侧发生转变,积极采购建材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应用新装备,使供需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建材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促进,进而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桂荣,任子英.区域产业功能定位重构及协同发展机制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7(1):75
Zhou Guirong, Ren Ziying. (2017). “Regional Industri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no.1, p. 75.
[2]焦继文,李冻菊.再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标准[J].经济经纬,2004(4):88-91
Jiao Jiwen, Li Dongju. (2004).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Appropri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Survey, no.4, pp. 88-91.
[3]伦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内涵与水平测评[J].特区经济,2005(6):54-56
Lun Rui. (2005). “Connotations and Evaluation about Appropri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cial Economic Zone, no.6, pp. 54-56.
[4]方湖柳.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J].经济论坛,2003(10):22-23
Fang Huliu. (2003). “Structural Self-organizing Capability: An Essential Criterion for Appropriat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Tribune, no.10, pp. 22-23.
[5]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京建材[2009]736号,北京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治理整合专项工作规划[Z].北京,2009.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pecial Work Plan on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Ready-Mixed Concrete Plants in Beijing. JJC [2009] no.736.
作者简介:
管旭东,工作单位: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研究方向:建筑材料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