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专业的高职高专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

2017-04-21 15:01邱海英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高职高专思政课

邱海英

【摘要】构建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育人模式,是“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文章从研究源起、范式构建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对如何构建基于学生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育人模式进行了论证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政课;育人模式;专业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MSZ005) 。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入,“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创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除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立“大思政”师资队伍等举措之外,构建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育人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和无缝链接,探索与建设思政课创新育人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成为新时期“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一、基于学生专业的高职高专思政课育人模式研究的源起

(一)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辩证统一,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诸多理论作为客观世界最高层次的抽象原理和普适理论,其与专业教育之间便存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理论层级与逻辑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性前提与可行性依据,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能够在充分尊重对方学科的理论根基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与实践,在夯实双方共同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专业领域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融入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渗透,开创“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作为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两个渠道,思政课与专业课都共同服务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作用愈发突出。这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思政课教育需要积极深入探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路径,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走技术路线,从专业需求的角度创新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通过范式构建、人事制度和评价体系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力,正是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源泉和制度支持。

(三)应对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实挑战的迫切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自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进行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能够体现教学观念更新和轉变,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广为学生欢迎并能大范围推广的教改成果仍乏善可陈。而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采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政课新型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观念,认清自身的教育定位,从传统的“说教”转向“服务”,并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荣誉等极具行业特征的理念摄入并渗透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既能帮助学生摒弃仅重视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习无用的心理,也能克服当前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参与,难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弊端;既能很好地突出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也能够妥善地应对和解决新时期高职高专思政课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契机,开辟了新路径。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专业教育背景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迫切的现实需要的,对于深化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于学生专业的高职高专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

(一)拟定文件指导顶层设计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专业课结合的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首先要在校级层面制定纲领性文件,确定指导思想,做好顶层设计。校方可以重新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课课标等教学指导性文件,对思政课新型育人模式构建进行总体部署和全面统筹,科学指导,全方位、多渠道推动思政课教学部门与专业系部的磨合进程。教研室可以在全面了解专业课的学科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对口职业要求等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定位的课程观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宏观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具体细节进行重新设定,为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把握教学内容重组张力

在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和指导下,重设思政课的教学体系,重整教学内容,就成为构建基于学生专业教育的新型思政课育人模式的重中之重。科技哲学研究领域中有一个重要术语——“必要的张力”,意指一个理论、学科、专业、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范式和必然规律,内外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在进行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适度介入的原则,保持两者张弛有度的平衡。既要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专业性质和职业特点,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结合,也要分清主次,避免过度介入,导致思政课僭越甚至替代了专业课,违背了学科之间的固有范式和教学规律,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思政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进行适当选取和合理调整,在相关模块重点讲解具有职业特征的观念、知识和信息。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敏感度,有意识地搜索和关注权威媒体报道的国家政策、新闻报道和案例线索,注意保持专业内容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以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赋予思政课教学内容新的活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职高專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内容简单化、组织随意化、参与精英化等倾向。而与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环节对接,正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来源广泛,数量众多,覆盖面广,时间充裕。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寓德育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化专业技术培训为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1.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组织以行业发展历程、前景展望、就业前景等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业信息。

2.利用用人单位现行的职责规定、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邀请优秀企业家、优秀职工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业文化底蕴。

3.思政教师还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当中,在深入了解行业一线具体情况的同时,利用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和QQ等现代通信技术,弥补因时空限制导致的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空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实习、实训过程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既能够较快速和准确地测评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规范,又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良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职业习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作为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不仅要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和“第二课堂”等校内日常表现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而且要把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表现出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建立并完善“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有意识地将道德理论内化为个人人品和涵养,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实现个人道德水平、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学生专业的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基于学生专业的思政课育人模式的人事制度

首先,构建相应的领导体制。成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行政部门协调、各院系负责人参与、思政部主任具体负责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把握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政策,推进课程建设与发展。其次,建立与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思政教师要深入了解对口的人才培养目标、听取专业课教师专题讲座,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和科研教学动态,担任专业班级的班主任,与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密切联系与沟通,积极到企业或见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建立基于专业背景的思政课育人模式的评价机制

构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育人模式需要经历一个动态监测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方案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实施的效果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追踪考核评价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对纲领性文件、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教学情况和评价体系的准确性进行监控和调整,对人事机制的运行状况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并正确判断出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确保整个教学模式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发展规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在“大思政”视域下,探索和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课育人模式, 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生受益和成长为宗旨,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就能走出一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之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守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谭介入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4(36):76-80.

[2]李守可,林彬.基于专业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2):76-81.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高职高专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