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胜
摘 要: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兰考县小麦病害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通过实践生产、病害监测对兰考县发生的小麦常见病害进行归纳对比,以提高生产者及技术指导者鉴别能力。
关键词:小麦;病害;鉴别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22
兰考县地处豫东,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导致多种病虫草害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作物品种更换、轻型农业栽培措施实施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总体上呈加重趋势。根据调查,兰考县常见的小麦病虫草害有100多种,对小麦生长危害严重的有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及杂草等。赤霉病已成为近几年的常发病害,新发生的小麦孢囊线虫病、茎基腐病、黄花叶病等发生危害逐渐加重。病虫草害已经成为兰考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限制因素。
兰考县小麦苗期发生的病虫草害主要有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孢囊线虫病、地下害虫、苗蚜及杂草等,发生严重时,会造成缺苗断垅,影响小麦的长势和分蘖质量。
1 土壤传播的病害
1.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由于病原菌在土壤存活,小麦出苗后就能感病,返青期进入发病高峰期。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褐色病斑,重病株茎基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后期易造成小麦倒伏,形成枯白穗,已成为兰考县第一大病害。
1.2 小麦根腐病
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起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根腐病导致根和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引起腐烂坏死,严重影响生长,后期引起整株枯死、上部形成枯白穗。
兰考县局部地块发生严重,该病常与全蚀病、茎基腐病、纹枯病混合发生。
1.3 小麦全蚀病
苗期发病植株矮小,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成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成簇或点片状枯死,病株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颜色加深后呈黑膏药状。
1.4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国内对其研究较少,以前把该病归为根腐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把它单独上升为小麦茎基腐病。
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起苗枯,成株期引起茎基腐,后期引起枯白穗。小麦茎基腐病初期在根和地下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浅黄至黄褐色,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后期茎基部变软腐烂,不能向上输送養分,植株提前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株的根不易拔出,易在茎基部撕断,潮湿时出现粉红色或白色层。
1.5 小麦孢囊线虫病
孢囊线虫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不断繁殖积累,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地块小麦苗期就出现叶片发黄、长势弱,根系出现结节如乱麻状;后期陆续出现死亡,减产严重。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种新发生的病害。
2 气流传播的病害
2.1 小麦叶锈病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很少危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在叶片是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夏孢子堆破裂后引起水分大量散失。在兰考县小麦生长后期发生普遍,2015年严重发生,是近十年最重的一年。
小麦叶锈菌存在明显的生理专化现象,目前已经发现79个生理小种,河南省发现21个致病类型,以SHJ、SHD、THT、SHN、PHT为优势小种。病原菌能够在河南越冬和越夏,秋苗期就可发病。
2.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壳和芒。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或枯死。
小麦白粉病可以在河南省海拔700m以上山区的自生麦苗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越夏后,病菌侵染秋苗,引起秋苗发病。春季进一步侵染危害,田间郁蔽的麦田,灌浆后期仍严重危害。
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兰考县乃至河南省小麦常发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高产田块、水浇地,稻茬小麦田、低洼潮湿麦田发生严重,预计今年兰考县中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4月中下旬—5月中旬为发病盛期。
3 小麦赤霉病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后期引起小穗或整个麦穗枯死,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病麦籽粒中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品质。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日数多、凝露雾霾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尤其是连遇2~3d或以上阴雨天气,赤霉病将会偏重至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