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乡音的传递者

2017-04-21 02:37:26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

● 李树华 文图

白族乡音的传递者

● 李树华 文图

大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白族自治州,也是一个民族民间歌舞的海洋。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的白族大本曲就是一种用汉文记录白族语言的原生态民间唱本。听说今年63岁的段凤清是一个大半辈子都沉迷于白族大本曲传承的宾川县民族民间音乐艺人,于是,在2016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如约来到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上沧浪村委会的杂石棚村,采访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段凤清。

宾川的“海东腔”

段凤清家所在的杂石棚,离所属的上沧村委会还有近8公里的路程,离镇政府所在地有32公里,海拔2060米,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84毫米,有耕地412亩,人均不到1亩。全村有137户,395人,都是农业人口,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玉米、葡萄等传统的农作物。

在见到段凤清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我知道大本曲产生以来,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内白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大理市,大理市是名副其实的大本曲演唱活动中心。而大本曲并不普及的宾川县,竟然还会有大本曲的传承人,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段老师,我没有想到你们宾川县会有白族大本曲,真的。”一见面,我就开门见山地和段凤清说。

“是的是的,李老师,不要说你觉得奇怪,很多人都想不到,呵呵呵……”段凤清一边回答,一边笑了起来。

“段老师,我和你一样,虽然也是大理白族人,但我对大本曲可是一点都不懂,今天你可要详细给我说一下啊。”

“可以可以……”段凤清喝了一口茶后,打开了话匣子。

“大本曲是我们大理白族人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因为它有一定的人物、情节,所以又称为本子曲。逢年过节,必不可少。往往由一个人说唱,另外一个人用三弦来伴奏。一般由两个人配合演唱。 ”

“那大本曲的唱词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呢?”我打断段凤清的话,问道。

“当然有了。”段凤清不紧不慢地说道“大本曲的唱词一般是大理白语和汉语混用,但以大理白语为主,至于汉语,习惯上采用‘汉字白读’的方法解决,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三七一五’就是每三句七个字的唱词以后有一句五个字的。同样,‘三五二七’是每三句五个字的唱词以后有两句七个字的……

“那照你这么说,‘七七一六’就是每七句七个字的唱词以后一定有一句六个字的唱词。”我接着说道。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段凤清高兴地回答说:“当然了,里面还有不少是白族话的唱词,如果不是本民族的人是根本听不懂的。”

“哦,原来是这样。”我说道,“段老师,不要说不是本民族的人听不懂里面的白族话唱词,就是大理州内其他县的白族,也不一定听得懂。因为大理州内各个地方的白族话,其实也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祥云县的白族话接近宾川县乔甸的,而宾川县鸡足山一带的白族话又接近大理海东地区的,另外,在大理州内,洱源、鹤庆、剑川、云龙几个县的白族话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12个县,就有好几种各不相同的白族话,这一点许多外地人并不了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祥云人,我对此深有同感。

“是的,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大理白族的一种发音现象吧。”段凤清同意我的看法。

大本曲产生的时代,目前尚无定论。公元963年,北宋王溥撰写的《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条记载:“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所署有彩前笺一卷,转韵诗一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现代著名学者徐嘉瑞在其著作《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论述道:“其时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距今1000多年,所云诗三韵,有类似单词‘击筑词。”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记录大理白族大本曲唱词的史料。如此说成立,则大本曲的产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大本曲原来只在民间流传,到引起王室、文人的兴趣,加以效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部分当代白族学者和民间艺人以大本曲艺人的师承关系、曲本的传抄,以及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等为依据,推断大本曲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现有多册清光绪年间的大本曲手抄本留世)。但即便依此说法,大本曲艺术的产生至少也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段凤清向我介绍说,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以大理古城为界,大本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南腔、北腔、海东腔三大唱腔流派。“九板”是基本唱腔,南北两派有所不同,一般指平板、高腔、黑净、提水、阴阳、大哭、小哭、边板、路路板。“十八调”是辅助唱腔,有几十个调,比如有螃蟹调、老麻雀调、新麻雀调、花谱调、家谱调、起经大会调、蜂采蜜调、放羊调、上坟调、道情调、祭奠调、阴阳调、琵琶调、花子调、拜佛调、问魂调、思乡岭调、血湖池调等等。

“段老师,你说的这三大唱腔流派之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我问段凤清。

“当然有了。南腔优雅,北腔高亢,而海东腔却平和。”段凤清十分肯定地回答我。

“那么,你演唱的是哪一种流派呢?”

“我演唱的是海东腔。”段凤清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我是宾川县海东腔的传承人嘛,演唱的当然是海东腔了。”

“宾川的海东腔,有意思。”我笑了笑,接着问道,“大本曲的曲韵式种类有几种?”

“大本曲的韵式主要以‘花上花’、‘油鲁油’、‘捞利捞’、‘翠幽幽’4个大韵为唱词音韵,下面又分几个小韵,不但唱腔悦耳动听,内容也很丰富。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对于音乐,我是一个门外汉,所以段凤清给我说的这些,我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段凤清近照

“哦,原来是这样。”我只能似懂非懂地回答。

“其实,大本曲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是有来源的。”段凤清若有所思地说道。

“来源?说来听听。”我好奇地追问道。

“其实,在大本曲的曲目源流中,汉文化本来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哦。 ”

“大本曲传统曲目的源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把汉族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目移植、改编,形成自己的曲目,这在大本曲传统曲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际上,许多经过移植的白族戏曲剧目,不仅艺术形式已适应了大本曲的艺术特点,而且在主题上、人物形象上,甚至在情节中都融进了白族人民自己的东西,加进了大本曲艺人自己的创造。比如汉族名剧《柳荫记》,其中剧本中的主角梁山伯和祝英台,到了大本曲曲本里,就变为上山打柴、下地做活的劳动人民的子女了。他们的立身行事,都深深地打上了白族人民性格的烙印。至于大本曲《柳荫记》的后本《山伯访友》,情节则更为离奇。它叙述梁祝二人化蝶之后,各为仙人所救,于是,两人进山拜师学艺。最后,艺成而归,报效朝廷。两人通过带兵打仗,惩杀恶人,终于获得了大团圆的美满结局。大本曲传统曲目的第二个来源,是从过去长期流传于白族民间的劝人行孝的那些‘劝世文’中衍化而来,这种曲本以宣扬所谓的‘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倡导‘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过去在农村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市场,现在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已经基本不再流传了。大本曲传统曲目的第三个来源是取材于白族人民自己的民族生活、历史以及故事传说,这也是大本曲传统曲目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这部分曲目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是上乘之作,深受广大白族民众的喜爱。代表性曲目有《白王的故事》《磨房记》等等。目前,仅大理市就收集到大本曲传统曲目151本,现代曲目80多本。”

“那么,段老师,你自己传唱大本曲几十年来,收集了多少曲目?”我问段凤清。

大本曲想了想,回答我说:“我自己么,近年来收集了50多本曲目。其中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有40本,我自己创作的曲目有十多本。”

“每一本里面有几个故事?”

“每一本里面一般有一个故事。”

我继续问道:“段老师,我在开车上下班的时候,也喜欢听大理台的大本曲节目,里面有不少白族话的唱腔,在你演唱的那些唱本中,里面有多少白族话。 ”

“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吧。”

“哦,那快接近一半了。”

“是的,要不怎么会叫白族大本曲呢。”说到这里,段凤清得意地笑了起来。我也跟着他笑了。

“大本曲另一个明显的特点,用一句话来说,可以说是音乐服从语言。”段凤清向我介绍说,大本曲的曲本,由唱词和说白组成。以唱词为主,说白次之。唱词的基本结构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或“七七七五七七七五”,即一段唱词由8句组成,前4句为上半段,由一个3字句、两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后4句为下半段,由3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或上下两半段都是由3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演唱时,一人手持三弦伴奏,另一个手执纸扇或手绢演唱。开始,先要弹奏前奏曲“大摆三台”或“小摆三台”。演唱者用惊堂木击桌数下,引起听众的注意。然后吟一首开头引子的开场诗,再演唱曲本。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除演唱外,还配以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和简洁多变的手势。

据我了解,大理白族大本曲最为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就是唱本采用汉字记白音,内容有移植外地剧目或新创作的大理民间故事,剧情生动,情节感人,是祖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实际上,大本曲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的音乐体系。大本曲的艺术效果,全部是用音乐和语言来完成的。在要求语言必须服从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音乐必须服从语言;伴奏要服从唱腔。大本曲腔调的形成,基本上是以语言声调为基础的,“依字行腔”是大本曲最显著的特点。旋律的进行与声调的升降保持一致,成为每个演唱者必须遵循的规律。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一般是以声调为主,适当改变旋律的结构。多数是在曲调的骨干音,更多的是对调式起支撑作用的上中音、下中音、属音和主音上进行移位,以适应声调的升降和保持调式的色彩。

“三斋不如一曲”

大本曲是大理白族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在大理白族聚居地区,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 “三斋不如一曲”的说法,其中的“曲”指的就是大本曲艺术。意思是说,与其求神拜佛办三次斋,还不如请艺人唱一回大本曲,由此可见,大本曲在白族民间的影响力。

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白族群众都喜欢在广场或庭院演唱大本曲。大理白族人逢年过节、生子、祝寿、农闲,都要弹唱大本曲。此外,大本曲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婚丧习俗以及宗教祭祀中还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甚至,某些大本曲中的人物原型,还被当地白族群众虔诚地奉为自己的“本主”。

几百年来,大本曲的演唱一直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白族民谚说:“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就是说,大理白族群众一年中就有半年的时间是在演唱大本曲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本曲的传统演唱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民间叫“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才“关曲门”。这个时期正好是大理农村农闲的季节。白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个时段,所以,这个时段也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最热闹的时期。此外,按照大理白族的习俗,大本曲有“高台教化”、“劝化世人”、“宗教祭祀”的作用。因此,在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为老人祝寿、祈求家庭吉利等仪式中,都要请艺人到家中演唱大本曲。在闻讯而来的父老乡亲的强烈要求下,往往一唱就无法停住,连唱数天,甚至半个多月。

据段凤清介绍,在大本曲的唱腔中,最难唱的就是被称为“哭腔”的北腔。特别是在办丧事时唱,要唱得让主人家掉泪,是很消耗体力的一种唱法。

“段老师,你知道现在我们大理,哪个人的北腔唱得好?”我对让人听了掉眼泪的北腔产生了兴趣,便直截了当地问段凤清。

“当然是赵丕鼎了,赵丕鼎唱的就是北腔,虽然赵丕鼎已经年近70,但据他说,他最长的时候曾唱过45天,我听说,就是一场30个小时的演出,他现在也能连唱5场……”我看到段凤清说这话时,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是吗?真是不可思议。”我吃惊地打断段凤清,问道。

“是的。”段凤清肯定地回答说:“这个你应该相信。赵家从祖父开始,父亲、兄弟都是唱大本曲的,许多活动庆典、红白丧事、新房上梁等都会要求大本曲的艺人唱上一曲。赵丕鼎从16岁就开始靠三玄琴、金檀木和一把折扇一直唱到现在。在保养嗓子方面,赵丕鼎的秘方就是热水,唱了一辈子大本曲的他从来不喝茶或凉水,赵丕鼎平时忌酸辣和酒,如今依旧一张口就如雷贯耳,声不可挡。”

作为一个白族原生态民间歌谣的传递者,从1975年开始,段凤清走过了40多年的传承路。为此,他无怨无悔。

“我是宾川地区白族大本曲的第一个传承人。2006年开始带徒弟,第一次就带了8个,有赵彦金、张春旺、赵设莲、张春美等人,在那 8个人中,能够自弹自唱的只有赵彦金一个,但唱得最好的是张春美,是个女的,用汉语唱,这也是她的特点。”

“张春美是女的?用汉语唱?”我有些好奇地问。

“是的。女的能唱白族大本曲的本来就很少见,怪不得连李老师你都感到惊奇,呵呵呵……”段凤清笑眯眯地说道。

“是的。”我也跟着他笑了起来。

“记得在2006年10月,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传承大本曲,我带头创办了一个以大本曲演唱为主的演出队,有16个人参加,其中还有8个女的,人最多的时候有22个,在演出队中,张春旺的大本曲配音算是弹得最好了。那时,我们到处去村子里演唱,很受群众欢迎。”

“怎么个演唱法?”

“就是一个晚上演唱两三个小时,其实就唱完一个本子,也就是一个故事。”

“都是汉语吗? ”

“不是,汉语最多只有百分之六十,其他都是白族话。 ”

“都有些什么曲目?”

“有《金铃记》《四下河南滴血珠》《花船记》《赵五娘寻夫》《双槐树》《磨房记》《白扇记》《辽东记》……”

“有这么多? ”

“这些不算多啊,还有很多呢,呵呵呵……”段凤清接着说,“在我们宾川县,在大本曲演唱方面名气比较大的人还有赵廷希老先生,不过他只会弹不会唱,可惜10年前就去世了。现在健在的还有陈顺生老先生,现在已经有70多岁了。也是只会弹不会唱。”

“只会弹不会唱?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大本曲的演唱形式有自弹自唱、只弹不唱、只唱不弹三种?”

“是的。也就是说,有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唱两种基本形式,伴奏乐器用的是龙头三弦。”段凤清肯定地回答。

“那么你自己属于哪一种呢?”

“我自己嘛,可以说是两种。”

“哪两种? ”

“李老师,用你刚才的话来说,就是自弹自唱、只唱不弹。呵呵呵……”说到这里,段凤清竟然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李老师,其实,可以这么说,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音乐了,你相信吗?”段凤清突然这样问我。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爱好。而且这种爱好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我回答。

“那时我有一个习惯,总是在无聊的时候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旋律,好像这就是自己的东西,我经常会通过这种方式打发无聊的少年时光。后来我走上了大本曲演唱这条路,而且一走就是40年,我想可能就和那时的想法有关吧。”段凤清若有所思地对我说。

“也许吧……”我不由自主地回答。

段凤清告诉我,近年来,大本曲演唱的形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演唱,可以坐下来,而现在必须根据演唱曲目的内容、情节,演唱者拿着一柄折扇、一幅手绢等相关的道具,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坐下来演唱,要站起来,还要用许多的肢体语言,其实就是增加了表演的成分。

看着眼前有些深沉的段凤清,我知道,曾经的那个少年段凤清早就湮没在茫茫人海中去了。

40多年来,段凤清通过收徒弟、个人辅导等形式,培养了许多大本曲新人。在段凤清等许多大理大本曲艺人的培养下,大本曲的演出队伍和演出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自1991年开始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型文艺活动以来,仅正规性的规模宏大的大本曲演奏大赛,就在街场上举办了20多次,演奏场次达1000多场,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每年都难以计数。另外,在接待丹麦等一些国家的文化来访当中,大本曲都是作为首选的演出节目之一,深受外国友人赞赏。大本曲艺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大理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与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不需逢年过节,不需庙会祭祀,大理的白族人民都可经常性欣赏到大本曲的演唱。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理从事营业性演唱的大本曲艺人已多达100多人,每年营业性演唱累计达到1000多场。至于娱乐、业余性的演唱就更多了。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洱海周围的白族乡间,已经形成了一批半农半艺的大本曲艺人。他们常常在农闲时间应邀走乡串寨,为群众演唱。在当地白族群众看来,请艺人演唱大本曲,不但是为了艺术欣赏,也有消灾祈福的作用,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

从段凤清的一些曲本文学形式来看,除了在演唱过程中的那些说白以外,我感觉大本曲更接近于长篇叙事诗,因为它们几乎都是用各种角色的表述来演绎长篇的故事,一个“本子”就是一个长篇故事,怪不得人们把唱白族大本曲这种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叫做“唱大本子曲”,大本曲可以解释为唱长篇故事的曲子,

经过数百年的演出发展,寓教于乐的白族大本曲在白族民间,已经深深扎根于白族群众的生活之中,在白族群众的精神生活领域中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据考证,大理现存的明代“山花碑”上的题诗,用的就是大本曲的体裁。既可随地演唱,也可以搭一个花台登台演唱,原为一人说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的大本曲,近年来通过一些民间艺人的不断革新,有了对唱、合唱,伴奏乐器也增添了二胡、月琴。演唱者手里也增加了醒木、扇子和手帕等道具。

“现在的大本曲艺人唱的还是‘山花体’吗?”我问段凤清。

“是的。可以这么说,大本曲以民间曲调发展为山花体,从山花体发展到联曲体,又从联曲体形成板腔体。”段凤清说道,“不过,大本曲现在的唱词句式还是以3个七字句、1个五字句组成一节的‘山花体’最为常用。另外,还有 5句、6句、7句和 3个十字句为一节等几种格式。南腔唱腔有‘平板’、‘黑净’、‘螃蟹调’、‘老麻雀调’等‘九板十八调’。北腔唱腔有‘正板’、‘脆板’、‘螃蟹调’、‘麻雀调’等‘九板十三腔’。”

“听说大本曲的手抄曲本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记。过去的传统曲目现在还保留有哪些呢?”

“有这样的传说。大本曲的传统曲目很丰富,迄今为止,已经搜集到的曲目据说已有100多本。内容多半是根据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 ‘水浒’、‘三国’、‘包公’、‘梁祝’等改编而成的,至于过去的传统曲目,现在还保留有 《火烧松明楼》、《白王的故事》《蟒蛇记》《黄氏女》《蓝季子会大哥》《火烧磨房》等。 ”

“这些都是根据汉族和白族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吧? ”

“是的。现代曲目就很多了,比如有《社会主义好》《大理是个好地方》《恩仇难忘》《夸夸宾川新农村》等。 ”

段凤清告诉我,大本曲演唱艺人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临场即兴发挥、创作,可以见人说人,见物唱物,就事论事。弹唱既可以白族语言演唱为主,也可以用汉语演唱,但全用白族语演唱,中间的夹白和韵诗则往往多用汉语。

传唱苍洱间

古时,从天上飘下来三个本子,被下关风分别吹到大理、凤羽和剑川。落在大理的是大本曲,落在洱源凤羽的是吹吹腔,落在剑川的是本子曲。从此以后,这几个地方才有大本曲、吹吹腔和本子曲。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白族大本曲产生的传说。白族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就是过去进京落榜的秀才,心怀不满,为抒发胸中的郁闷,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遂将当时流传的时事编成曲本来唱,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关于大本曲的传说。

而据《南诏野史》载:“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领队为二男子,共扶杨柳一大枝,婆娑前进,载歌载舞,一人主唱,一人打浑,自有曲本,如《叹五更》《摇钱树》等。”这是大本曲源于白族《绕三灵》祭祀的记录。实际上,以唱词为主,辅之以道白的说唱艺术的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时演唱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本曲的音乐,有许多更是吸收了白族民间音乐,加上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创造而不断丰富起来的。

近百年来,大本曲虽然主要流传于大理洱海周围地区,但在与大理毗邻的宾川、剑川、洱源等县的白族地区也有普及和流行。

“老段,演唱大本曲有什么讲究吗?”我问段凤清。

“当然有了,演唱大本曲要注重字正腔圆,特别是要讲究声调、道白,一句话,要‘有讲有唱有白有叫’。 ”段凤清回答。

“哦,我知道了,只有这样才能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有声有色。让人陶醉痴迷、从而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接着问道。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段凤清同意我的说法。

几十年来,段凤清不停地到大理州各地演唱大本曲,除了大理和宾川以外,他去得最多的是洱源、漾濞、云龙,还有祥云县禾甸的白族聚居区。尽管段凤清的家人不会弹唱大本曲,但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支持着他。

“如果没有家里人的支持,我这 50年来在大本曲这条路上也不会走得这么顺利。”我相信这是段凤清的真心话。

“老段,你可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走遍苍洱的白族音乐使者。”我用这样的说法来夸奖段凤清,这也是我心里真实的想法。

没想到段凤清却摇摇头,一脸谦虚地对我说道:“这个我倒是不敢说,不过,李老师,大理州内各个县的大部分白族村子我倒是基本上都走过来了,呵呵呵……”

在采访中,段凤清饶有兴致地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由于背景的特殊性,段凤清还记得那天是 1976年9月9日,有人以集体的名义来请李明祥和段凤清到一个叫邓康坡的小村子去演唱大本曲,段凤清和另外一个人负责演唱,李明祥负责伴奏,到了村子后,当天晚上,他们三个人就住在党支部书记家里,准备吃完晚饭后就到广场上为群众演唱。到了那里,他们才知道当天毛主席逝世了。不过,对于段凤清他们三个人来说,毛主席逝世与演唱大本曲并不矛盾,因为在白族的传统礼仪习惯中,人去世后,在安葬前举行的丧礼中,要通宵演唱大本曲,白族把这种礼仪叫做“堂祭”。

没想到,就在他们准备出门演唱时,有人来通知说不能演唱了,正当他们感到奇怪时,突然门外来了几个带枪的民兵,声称要把他们三个人带到大队上去审查,把他们吓坏了。

在去大队的路上,他们三个人互相偷偷地商量,一起逃跑了。他们先躲到下关,过了一天才敢回家。

“当时到底为什么要抓你们去大队上审查,后来你们有没有搞明白?不是人家集体来请你们去唱的吗?”我不解地问段凤清。

段凤清回答说:“事后当然搞清楚原因了,呵呵呵,不过 李老师,说起来有些好笑。”

“好笑? ”

“是的,原来是当时大队上有一个人很喜欢我们大本曲的唱本,想要我们的本子。”段凤清说。

“哦,原来是这样。如果当时你们知道也就不会逃跑了,是吧?”

段凤清在为乡亲们演唱大本曲

“是的。那时,我们以为当天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可能不准搞娱乐活动,所以不准我们去演唱。我们当时敢逃跑,也是料定他们不会开枪。呵呵呵……”

“也是。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此外,段凤清还给我讲了一件和大本曲有关的事,也很有意思。

1978年农闲的一天,段凤清等人在凤仪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演唱大本曲时,在漾濞县平坡公社担任“革委会”的副主任是凤仪人,那个副主任也是一个热爱大本曲的人,他知道后就邀请段凤清他们去漾濞平坡演唱。段凤清至今还记得当时去的人中,有他的师傅李明。

到了平坡,双方约定好要连续演唱10个晚上,工资由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集体负责,每天晚上8元钱,每晚演唱3个小时,回去以后由生产队记公分,每个月交回给集体20元钱,记360分工分。

“那时,每天晚上来听大本曲的可以说有人成百上千,真的是人山人海。”段凤清感慨地对我说。

“那后来呢,还顺利吗?不会又像邓康坡那次一样有惊无险吧?”我担心地问道。

“不顺利。”段凤清回答。

“不顺利?难道又会有人来打大本曲唱本的主意?”我开玩笑地说道。

“这个倒不是,这一次是‘革委会’主任带着几个武装干部来干涉我们,动不动就要把我们带到公社上去。”

“有点意思,那后来去了没有?”

“去了。还把我们在公社上看管了起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我们给软禁起来了。”段凤清笑了笑,接着说道,“不过,后来还是大本曲帮了我们的忙。 ”

“大本曲帮了你们的忙?什么意思?”我更加不解了,追问段凤清。

“真的。本来公社上要看管我们几个一晚上,就打电话请示县武装部,想不到县武装部里面刚好有一个武装干部是漾濞平坡人,平常就很喜欢大本曲,于是,那个干部就主动向领导要求由他来看管我们。到了晚上12点左右,那个干部却偷偷把我们叫到他家里吃了一顿饭,然后又找了一辆车,把我们几个人从平坡送到了下关,偷偷给放跑了,呵呵呵……”段凤清禁不住笑出了声。

“呵呵呵……真的是大本曲帮了你们的忙。”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不过,现在一切都比过去好多了。”段凤清感叹地说道。

段凤清说的是事实,千百年来,白族人民用大本曲来歌唱自己的生产生活,爱情和苦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歌颂本民族的英雄,它凝结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感情,在白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放前,大本曲虽然保持了群众自演、自唱、自乐的方式 但一直没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只有在解放后,大本曲才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保护。50多年来,党的文艺政策,使大本曲这株古老的民族文艺之花,开出了绚丽夺目的花朵。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理州先后举办过多次大本曲民间艺人培训班、讲习班,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本曲民间艺人,还组织一些艺人开展大本曲创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大本曲,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上个世纪,为推动大本曲的迅速发展,在一些老艺人和文艺团体的探索下,大本曲从一人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的简单曲艺,逐步发展成戏曲。产生了有深远影响的大本曲剧。如 《上关花》《杜朝选》《窦义下科》《夫妻竞赛》等剧目的产生,使大本曲迅速发展成有说有唱,有戏有舞的戏剧。此后大本曲与吹吹腔结合,于1960年被省州正式命名为“白剧”,同时州里也成立了白剧团,由此诞生了一个新兴剧种。白剧团编导演出的《红色三弦》《望夫云》《苍山红梅》《阿盖公主》《苍山会盟》《白洁圣妃》等白剧,多次上北京演出,获得多种全国性大奖。其中《望夫云》还被拍成电视在全国播放,产生深远影响。2007年12月,由大理州文化局选送,州群艺馆创作辅导,大理市文化局和大理文化馆组织编排上演的白族大本曲《关爱》喜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近年来,大理州不断加大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使具有浓郁白族音乐特点和民族气息的白族大本曲,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2002年5月,鉴于段凤清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他为 “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2010年3月,大理州人民政府认定他为 “大理州民族民间音乐艺人”。2015年12月,大理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理州文化体育局授予他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这是有人曾经赠给大本曲艺人的一副对联,将大本曲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深信,在段凤清等大理民族民间艺人们的传承下,大本曲这朵祖国民族民间曲艺大花园中的奇花将会开得更加灿烂。

在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段凤清送给我几本由他自己编创的大本曲“七七七五”格式唱本《望夫云》,其中既有对白,也有用汉字记录白语的“汉文白读”唱词。

很显然,他知道我也是白族人,看得懂这样的唱本。

“谢谢段老师,我很喜欢这种具有民族符号的文化。”说完,我们互相道别。

编辑手记: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用当地白语演唱,在大理洱海周围白族地区流传非常广泛,其唱本为汉字记白音,内容有移植外地剧目或新创作的大理民间故事,剧情生动,情节感人。大本曲分为“3腔、9板、18调”,3腔即南腔、北腔、海东腔3个艺术流派,这三个流派在唱法上有所区别,比如规韵、收腔、开腔,唱出的味道不一样。但是这三个流派的乐器都是一样的,一般是三弦和二胡搭配,传统的是只用一把三弦,艺人可以边弹边唱、自弹自唱,也可以有弹、有唱配合表演。本期,李树华采写的宾川县鸡足山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凤清,他是宾川县有名的海东腔演唱艺人,一直努力做着大本曲的传承工作。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青年歌声(2021年2期)2021-03-05 09:02:08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2
大理好风吹
音乐世界(2020年4期)2020-09-10 20:57:26
想念大理
民族音乐(2018年5期)2018-11-17 08:20:00
大理·一九八九
大理文化(2018年4期)2018-07-05 06:45:16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20:58:26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5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乐(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