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芳
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义,遵义文化在沙滩。遵义的地方文化,对遵义儿女的思想品德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沙滩文化。
沙滩位于贵州原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沙滩的得名,来自于村前那条叫安乐江的河流。安樂江显然不能像大河一样,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和大浪淘尽石沙的力量,它只是一条纤秀而碧蓝的小河,悠闲地从村前缓缓淌过,于是淘不尽的沙堆积了起来,天长日久便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美丽沙岛。
在长江上游无数的大支流小支流中,有无数这样美丽的沙滩,静静地睡躺在河流上,或偶有人涉足,感叹一句,或百年千年无人问津,只是渔翁的稍息之所。可是当一个沙滩有了文化内涵,这个沙滩就不仅仅只是躺在一条自然的河流上,它已经屹立在了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受万人瞩目。
沙滩是一个神奇的小山村,它后枕子午山,前流安乐江,方圆不过十里,在晚清百余年间,却从这里走出了几十位着名学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是为“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黔中“清代三贤”。沙滩学者们在文学、经学、书法、音韵训诂、农学、医学、考据学等领域精研求索,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沙滩文化”历史地位的确立,是浙大学子的研究成果。1940年日军侵占江浙,国立浙江大学竺可桢率师生西迁贵州遵义办学到抗战胜利。在遵义办学的7年中,浙大史地系教授张其昀、谭其骧、钱穆、张荫麟、任美锷等多次到沙滩考察、拜谒三贤故居和陵墓。丰子凯先生也在沙滩作画多幅,配以诗文,汇刻成《子午山纪游册》。浙大学者认为沙滩曾是全国着名的文化高值区,名动海内外,学术传承数代,形成了一个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文人学术群体。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将这一特殊地域人文精神及成就的总和命名为“沙滩文化”。
黎庶昌便是“沙滩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早年他师从郑珍,又入曾国藩幕僚,深得信任,名列“曾门四弟子”。后黎庶昌以参赞和道员身份出使英、法、西班牙、日本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除了他的着作《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记程》、《西洋杂志》8卷、《黎氏文集》12种36卷、《孔诗》、《续古文辞类纂》等外,还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26种200卷,是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给遵义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遵义儿女在这些精神财富的指引下,无论在长征时期,还是抗战时期,还是建国时期,还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教师,特别是遵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在思想教育方面,更应该以地方文化为主要材料,教育学生爱国、爱家。
人的思想品德是一辈子的根基,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个纲。沙滩文化是瑰宝。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义和贵州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1)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教育遵义儿女。用沙滩文化的精神风貌及黎庶昌他们一代先贤的品格情操,如:刻苦自励、昂扬奋进,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优美的优秀篇章,给我们的学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还是忠贞不屈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还是淳朴善良的老农,人小志气高的少年,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但是用地方文化教育学生,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有自豪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引至《文学教育》2015—06下总第330期《黎庶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现实意义》/遵义师范学院游锡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