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进程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7-04-20 21:24张雪侠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全球化挑战

张雪侠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的影响已超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意识形态加强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网络化和信息化加速了西方敌对的文化因素的渗透,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不断调整策略,以多种方式实施暴力恐怖活动,进行反动思想的渗透。应对全球化对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提高国家整体实力,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关键词】文化安全;全球化;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加深和推进,文化全球化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开始凸现,开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文化安全概述

(一)文化安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 学者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2]笔者认为,文化安全主要是一个国家代表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健全其自身的功能、机制的能力和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下所得到的一种状态。所谓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和如何防御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负面因素影响的问题。[3]

(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是维护国家稳定的精神基础,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军事安全不可替代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研究與建设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球化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全球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本质上也是‘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4]全球化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带来的挑战

汉斯摩根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它能顺利开展,则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大进步。其宗旨不是侵略国家主权,而是对人心的俘虏和征服。”[5]意识形态安全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和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不能使用武力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输入其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并用“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终结理论为其文化侵略做辩护,企图在无形中消灭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为借口,喧嚷“中国威胁论”、“新民族主义”、“人权高于主权”、“政教合一”等,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意识形态横加指责和无端干涉,借机推行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打开突破口,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网络化和信息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和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以及及相关衍生物的快速发展使全球进入网络化与信息化时代。据统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近百个中文网站,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企图利用网络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对华文化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群众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与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重要战场。由于我国整体上对网络舆情研究人员的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深度处理和监管的技术不够完善,导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境外反动势力借助网络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极端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主义,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盏惑和煽动,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势力被称之为“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以宗教为幌子,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及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以暴力手段有组织地对非武装人员人身安全进行威胁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残杀无辜,制造社会恐慌。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境内外“三股势力”不断调整策略,在继续加紧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同时,通过广播电台、网络传媒、邮寄反动宣传品和地下讲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境内进行反动思想渗透,利用一些群体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歪曲、篡改历史,大造民族分裂舆论。同时还加紧向高等学校渗透、向教育渗透,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主动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涉及到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防止和克服任何轻视国家文化安全的行为,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全球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分裂主义相对猖獗的形势下,要把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纳入到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去,作为加强和维护整个国家安全的有机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国家整体实力,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特别是“西化”渗透,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中产生的。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建设,提过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改善国际环境,为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国际环境。我们国家要继续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求互利共赢。

(三)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一些关键數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国家文化安全状况,评估国家文化安全级别,定期不定期就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和趋势进行预测,向有关部门或公众发布安全信息。[7]建立国家文化

安全预警机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用于表征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当主要包含对地理区域的认同、对本国的感情、对国家成就的自豪感、对移民流入的看法、对文化多样性的看法等指标因素。通过对这些主要因素数据的研究与把握,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消长情况。如果数据分析显示在上述方面出现了问题,与政府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直到它们恢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程度为止。

参考文献:

[1]沈仕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85.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15.

[3]叶金宝.文化安全及其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8(8).

[4]仲崇东.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J].新视野,2001,06:43-45.

[5]汉斯摩根.国际纵横策论 [ M ]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90.

[6]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J].现代代国际关系,2008(6):59-62.

[7]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全球化挑战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叽咕乐挑战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