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锐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各民族的声乐艺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的民族声乐主要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结合各个年代的宫廷、民间、宗教、社会、战争等音乐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早在古代,我国的声乐艺术便已出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同的发展时期均有其独特的声乐技法。总结而眼,我国的民族声乐技法演变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本文便是以这四个时期的不同声乐技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技法;历史演变
中国是个多民族共存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本民族特有的方式使用传统的乐器进行表演的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在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我国民族声乐风格各异,形式繁多,主要包括民间民歌演唱、传统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三类演唱艺术。以下我国民族声乐技法历史演变中的四个主要时期。
一、古代民族声乐技法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让文化艺术开始产生萌芽。早期的声乐艺术体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常与宗教、占卜、巫术等有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音乐形式开始快速发展,出现了职业从事音乐歌唱的人群。秦国统一中国后,各民族音乐开始融合,中原地区成为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音乐中心。汉朝为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动态和娱乐所用设立了乐府作为专门的音乐部门,使得民间歌唱艺术走向大众化、专业化的道路,大量民歌也记录流传下来。
我国最早记录诗歌的书籍为《诗经》,其中的诗歌主要记载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而随后的《九歌》则是屈原于战国时声乐作品的大成表现。只是此时声乐的重点在于诗歌的内容,还尚未出现技法一说。
(二)第二阶段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繁荣昌盛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隋唐统治者对音乐艺术的重视,让民族声乐艺术加速发展。“唐代大曲”从是唐代开始出现的大型歌舞艺术形式,让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一时期出现的梨园等专业教育机构,使声乐艺术得到专业化的教育,积极推动了唐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此时的诗歌是我国古代声乐发展中的最鼎盛时期,关于声乐技法的应用也是出现于此时。《乐府杂录》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从该句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歌者对“气”的重要认识。
(三)第三阶段
音乐的发展规律不会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减缓,宋朝的音乐艺术文化在继承汉代和唐代音乐艺术的同时在宋杂剧、曲艺、诗歌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词曲发展甚至与唐诗齐名。元朝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民对文化生活有了一定追求,音乐不再只是上层阶级的娱乐,市民阶层对音乐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的进程。明确时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代表性剧目,戏曲成为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流,戏曲的严格性要求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唱人才。我国古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其发展具有时代性、特殊性,它是与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人民思想发展和统治者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古代音乐艺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
从宋朝开始,声乐技法便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开展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气”、“字”、“声”、“腔”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关于“气”的引用早在唐朝便已出现,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词源》记载:“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入气转换”。从该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宋朝开始,我国对于“气息”的研究更为深入,“气”的使用方法越来越多,并且极为透彻。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关于“气”的使用主要发展于戏曲、说唱艺术中。
随着戏曲艺术的逐渐发展,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舞台形象,扮演者的声音表现就要体现角色的身份,在这种背景下戏曲艺术家们开发了多种演唱方法,形成了至今依然保留的“生旦净末丑”的唱法,此时鼻腔共鸣的声乐技法被开发出来。《方诸馆曲律》记载:“闭口者,非启口即闭,从开口收入本字,却徐展其音于鼻中, 则歌不费力,而其音自闭,所谓‘鼻音是也”。从该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通过鼻腔共鸣即鼻音的声乐技法于此时出现并发展。
二、近代民族声乐技法的演变
近代民族声乐技法的演变即为第四阶段。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西洋音乐开始入侵中国音乐文化。从五四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成为社会发展大趋势,当时人民大众思想普遍得到解放,中国音乐文化也逐步走向新方向,中国开始引入西洋式的聲乐教学模式,从事自己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此期间出现了歌剧等新的艺术形式,在当时这些音乐艺术形式尽管不够成熟,却是向着现代艺术形式更近了一大步。在五四运动后,音乐家们受到新时达的激励,他们借鉴西方音乐、不断探索名族化的音乐风格,中国民族声乐开始出现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和词曲作家,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大高等音乐院校也相继设立了民族声乐课程,音乐学习氛围相当浓厚,国家音乐通讯部提出的有关音乐唱法的讨论,在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的专业人士中开展了一场土洋之争,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极为辉煌的发展历史,声乐技法也不例外,但在近现代却显得如此式微,其中之缘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了中华传统声乐文化得以传承,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本文对我国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98-101.
[2]李政军.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J].神州旬刊,2015(10).
[3]赵炜民.浅谈戏曲技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音乐大观,2014(6).
[4]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4):135-138.
[5]师乐.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