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桃
【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运用中,要树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激励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高职教学 期望教育 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期望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得已才选择就读高职,他们中的许多人对高职生的身份不满意,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感到失落和沮丧,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更需要社会认同、老师认同和同学的理解。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对学生寄予热切的希望,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情孤僻,善于雕刻,他在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让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便娶她为妻。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他的助手雅各布森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对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将其名单悄悄交给校长,说这些学生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并预言他们将来肯定会出类拔萃。在8个月后的学年末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有的人真的是出类拔萃了。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人名,罗森塔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对一个人的期望会产生巨大的效果。向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会产生消极的后果,甚至会使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目前,“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于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各个领域中。许多聪明的管理者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激发员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运用期待效应来激励自己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学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不够,自制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强,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十分必要。
(一)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培养目标。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学过程是一个“雕刻”的过程,教师即是雕刻师,学生则是雕刻师手下的作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做一名“皮格马利翁”,对学生充满关爱,对学生倾注积极的期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高职生源多元化,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许多人行为习惯差,自制力不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虽然教师花了大量心血,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期望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逐渐从厌学到乐学。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是愛的共鸣,是师生心与心的呼应。面对自信心和自制力不足的高职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呼应。当学生认同这位老师,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接收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当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给予充分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则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真诚的信赖和尊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则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无限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
(一)树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能改变人的行为,是人自强、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动力。高职学生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可塑性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人人都可以成才。陶行知曾告诫过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2]因此,教师切不可轻视学生,必须树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公平、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都给予积极期望,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期望,从而发奋学习,最终成人成才。
(二)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教师面对差异不同的学生提出合理的期望值,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家庭环境、以及学生在学校、班级等小集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对基础较好和表现较好的学生,要求可高一些,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对表现一般学生,应多鼓励,严要求,引导其向优等生看齐;对表现相对较差学生,则应看到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师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师生关系的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果。因此,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双向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情感投资,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以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的心态对待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期待并主动接受,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激励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研究显示,在一般情况下,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就能发挥80~90%。[3]因此,教师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多采用积极期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可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误时,在委婉指出错误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克服错误的办法,并鼓励他们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进。对所谓的调皮生、差生,教师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鼓励,使之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何静,周启平.罗森塔尔效应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
[2]杨爽.教导学生需要方法[J].读写算,2016,(32).
[3]孙轶.关于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