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和问题
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和有效;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学习精神。而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华而不实、自问自答、候答时短等。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教师就让学生回答。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作出反应。最后只是少部分反应快的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最佳的思考状态,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1.精心设计问点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变通性、挑战性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数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即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抓住学生的数学现实提问。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信息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数学现实远远高于依靠教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因此数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即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兴趣激发灵感,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内驱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可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4排7座,另一张是14排8座,对学生说:“李华和张明是好朋友,他们分别拿到了这两张电影票。李华一看高兴地说:“7和8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可以坐在一起!”可是当他們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3)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选择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思维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各不相同。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①(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②(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对折一次或两次,先量出这张纸条1/2或1/4,再乘2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4)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并用其独有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在多处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如:“一张十元的纸币能换成其它的钱吗?” “买一支铅笔要8角钱,你可以怎么拿?”。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思路,寻找答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5)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例如:教完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后,抓住聚合点提问:商的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没有联系呢?让学生找出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提问时机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气氛、保证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①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给出了更详细、更好的答案;②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率提高了,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了,他们会做出更多有依据的和有预见性的回答;③学生的提问增加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④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评论增加了,在评论时会更有自信,成就感明显增强。
3.选好提问方式
(1)从内容角度说,提问的方式是指“问什么”。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分数?理解型问题——根据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香樟树树杆的周长吗?分析型问题——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的好不好,为什么?……
(2)从形式角度说,提问的方式是指“怎样问”。如: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例如:在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对它与商不变性质进行比较,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正、反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或反面设问。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加深理解,培养学生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反复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4.营造提问氛围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 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控制,容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一个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动态的课堂环境中,使课堂提问表现出了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除了要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还需要平时课堂实践的积累。只有我们不断的重视和实践,才能在教学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数学课堂变得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
作者简介:
骆珍珍(1982.8~)女,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现职称: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