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水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只处于记忆或短时记忆中,留存时间短,遗忘快,即使有些信息也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但信息是以零散的无意义的形式储存的,运用时提取较为困难,因而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那么,他接受的就是自己理解了的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这种信息储存于长时记忆中,不易遗忘,提取时信息的检索迅速。
因此,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只有有效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一﹑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1)教学方式改革进步的需要。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老师一个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受到抑制。教学中较多的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智慧的培养﹑潜能的发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改革主张,其目的都是为明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要养成并优化课堂交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语文课堂教学互动”逐步凸显
(2)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层次,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持续提升其学习兴趣。
二、教学互动的内涵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過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时,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体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互动的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教学互动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理解﹑评价。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权威必需消解也开始消解。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需要在师生的交流﹑激发﹑互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让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让学生释放活力,真正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最有效地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铮.《心理学教程》
[2]杜如海.《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实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