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体经济:强筋健骨

2017-04-20 22:32王海蕴
财经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企业

王海蕴

“实业强则国强。”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上的重要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方向,“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业内普遍认为,报告切中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要害。当前来看,中国经济有着明显结构性失衡,供给体系产能虽然十分强大,但是大多数还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如何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制造业是主战场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各类资源要素的集中地,但存在着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出现过剩、高端技术产品相当匮乏等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供需关系方面,资源不均衡、资本匹配难、创新受局限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等供需效率也存在失衡。

郑惠强为此建议,一是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聚力重大工程实施和重点领域创新,补齐制造业短板。二是深化改革,集聚要素。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深化国企改革,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三是加速技改,提质升级,加大财政的引导性支持力度,将技术改造与智能制造、绿色改造等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四是强化保障,持续发力,推进制造领域法制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兼并重组、质量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制造业增长和国际竞争的保障机制。

六大举措助力

为尽快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层面也在积极部署,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经济峰会”上表示,将通过六大举措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

首先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弥补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间的缺失环节,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創新中心建设,指导和推动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论证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车联网推广和应用,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发展高点。

三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能力,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性瓶颈。要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成首台套、首批次的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研发中心,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四要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动军民结合型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

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壁垒,消除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人为因素。深化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如何振兴实体经济,一直为企业界人士高度关注,资本脱实向虚、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结合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杨元庆指出,当前科研计划实施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资源集中在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企业参与程度弱,资金使用效率和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议,今后在制定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时,更加广泛地征求企业意见,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在科技创新计划中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厘清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部门的不同职责定位,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都应以企业为主,更多地在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对于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杨元庆也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大力发展依托大企业的产业链金融。二是建立基于制造业核心企业数据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与信息平台,将其纳入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解决中小企业征信难题。三是进一步拓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改革试点,简化审批程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桂生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侧难题,才能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要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载体作用,有效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恩富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脱虚向实”,即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要确立服务实体经济和富民強国的新思路。为此建议,首先要防止外资金融垄断,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法规,严格限定外国资本在中国商业金融机构的参股比例和参股条件。其次是谨慎对待并充分论证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和速度,使之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

振兴实体经济不光要依靠降低税负,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内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

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的基础工业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因此很多新投建项目在社会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奥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民

在当前金融深度发展背景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其作为支撑,虚拟经济便是空中楼阁。在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上,政府应拿出有效举措,扭转当前“实体冷,虚拟热”的局面,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应流机电集团董事长杜应流

2014年至2016年,我的企业因固定资产抵扣,少缴增值税6326万元;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1810万元;此外,还享受出口免抵退税2.55亿元。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大红包。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的“蓝海”,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将来产业科研之间的竞争,将会从单个技术和产品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体系对体系、生态对生态的竞争。聚焦前景广阔、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制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系统规划、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孔祥喜

对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当给予财政支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

全国政协委员、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

GDP的稳步增长依靠的就是实体经济。要想让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对企业来说,首先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对实体经济企业要保护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愿意去做实体经济。在当前成本上升、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技术无疑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南翔集团董事长余渐富

国家要通过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对接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建议推动各地建立企业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为基本面较好、还贷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提供“过桥”资金周转,同时鼓励行业协会设立市场化运作、成本低的企业转贷资金池,支持行业抱团缓解转续贷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技能大师丁宏锁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大量有着良好职业操守,对工作和事业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培养“中国工匠”,应当将重点放在企业,注重在生产一线养成耐心、专注、严谨的品质,推动产业工人不断提升劳动技能,生产优质产品。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企业
实体钱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重振实体经济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