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
淮扬之美,在鲜,在“时”,在意趣和风骚。
荤素有故事,杯盘皆情趣
精选五花,六肥四瘦,一刀刀切成石榴籽大小的肉蓉,加盐、鸡蛋和淀粉摔打上劲后用文火慢炖2小时以上。成品肥肉凹进、瘦肉凸出,形似狮子头。蟹黄、荸荠、梅菜,一勺下去如同挖宝,口感鲜嫩,汤汁粘稠。难怪宋人万里赞其:“却将一脔配两鳌,世间真有扬州鹤”。
大煮干絲以扬州豆腐干丝为主料,笋丝、鸡丝、火腿丝和老母鸡汤为辅,厨师将豆干切成细丝,经“浸烫”和“煮”两道工序,在火候上一紧一慢,煨煮之后,干丝入口鲜香滑嫩,汤汁奶白而浓郁。所谓“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即为是(清代惺庵居士《望江南》词)。
松鼠鳜鱼对刀工与火候要求极高。主厨采用一面斜切一面直切的刀法,使其呈现出精美的形状;严格把握烹制温度,保证其口感外酥里嫩,再配以主厨秘制酱汁,色香味俱备。盐水鸭选料讲究。精选4斤左右的瘦型鸭,采用“草盐腌,老卤泡,小火焖”的传统工艺精心烹制,制成的盐水鸭呈现“皮白肉红骨头绿”的特点,肉质细腻,口留余香。
近日,济南鲁能希尔顿酒店及公寓邀请南京两位主厨坐镇淮扬美食节,为食客们奉上最地道的淮扬美味。
众所周知,淮扬菜以重视火候、讲究刀工而著称,尤擅长炖焖煨焐,著名的“镇扬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桔酪鸡)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鸭、叉烤桂鱼、叉烤乳猪)都是其代表之名品。此外兼具造型之美,白汁清炖独具一格,兼有糟鲜红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
除日常饮食和各类筵席讲究菜式搭配外,还有“三筵”具有独到之处。其一为船宴,见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等。
文人菜的雅事与风骚
在八大菜系中,淮扬菜可以说是最“雅”的菜系。
淮扬菜系的文化渊源极为精深,早在《四书》中已有记载。文人、园林、饮食支撑起淮扬菜的文化架构。其中园林是依托。扬州城是园林城,园林化的茶坊酒肆,幽静淡雅,内设雅座,闹中取静,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文化人雅集,醉翁之意,在于诗情画意,有酒一壶,烫蒲包豆腐干一碗、肴肉一盘,熏鱼上碟,白汤鸡丝面条如数,也就尽兴了。这样慢慢产生的以诗文为主导的茶会或酒会,是食事的升华。
饮食是对象。从满汉全席到面点小吃,都成了文人们笔下浓墨重彩的咏叹主调,淮扬菜荣幸地被骚客们从食苑领进了文苑。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流泽世代,大大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文人是主体。文人是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自古以来,淮扬菜入诗、入文、入书、入画、入联、入戏者,或以诗词名句、成语典故等命名淮扬菜者,不胜枚举。
从枚乘写王府园林文宴,到唐代的李白、刘禹锡、高骈,宋代的黄庭坚、秦观、陆游、司马光、梅尧臣等,都吟咏了大量扬州美食的佳作。清代文人荟萃,孔尚任、曹寅以及扬州八怪也都留下了可观的烹饪文学及绘画遗产。
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在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盛赞江淮一带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李白在三月下扬州,“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苏东坡曾作扬州太守,留下一首淮扬菜简史般的《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鲜鲫、紫蟹、春莼、姜芽:样样都是淮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