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英
摘 要 2016年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基础性评价工作,并且首次将该项工作纳入到了财政决算之中。本文结合此次内控基础性评价工作,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政策依据、提出了强化内控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并对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为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提供方法借鉴,从而推动各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一、内控建设政策依据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规范》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定位于对经济活动风险的防控,对内控建设的基本要求、控制活动、评价与监督等内容做了规定,涵盖了内控要素,体系完整、操作性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基本依据。
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要求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指导意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了指导。
2017年1月25日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用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控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工作。
二、内控建设的架构、方法和措施
(一)内控建设架构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三定”规定,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和业务环境,由点及面,设定明确的内控目标,完成内控体系框架搭建工作,包括全面梳理优化各类业务流程、明确各项业务环节、识别并评估风险、编制风险清单、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制定控制措施和编制控制文档等。
(二)内控方法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3)归口管理;(4)预算控制;(5)财产保护控制;(6)会计控制;(7)单据控制;(8)信息内部公开。
(三)内控建设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主要分为单位层面内控和业务层面内控。
(1)单位层面内控措施。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控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控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内控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2)业务层面内控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经济合同的订立执行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单位应当就这些方面的重要风险和重点环节,按照相互制衡的基本原理规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比如预算业务控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三、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行政事業单位在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机构设置、人员任用、经济活动等方面均有别于企业,所以其内控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对不相容岗位与职责设计不细,部分岗位分离不到位,诸如办公用品的购置、保管、发放同为一人,出纳兼职财务档案保管等问题。这就需要在符合内控要求的前提下,主眼于管理创新,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建立彼此牵制、彼此连接、彼此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控建设的认知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认为内控制度就是对资金的控制,是资金科的工作。建立和实施内控制度是“一把手”工程,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转变思想观念,落实“一把手”的责任,抓方案制定、抓任务分解、抓监督落实,同时带头学习和贯彻内控规范,建立和完善内控领导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工负责,各方参与,形成合力,将内控制度建设和基础性评价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全面提升单位的内控水平。
(三)权利运行机制的创建
权利的过度集中或管理缺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前,贪污、贿赂等经济腐败增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部门、单位行政管理过细,管理薄弱和管理环节过多而造成漏洞的增多。因此,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岗位职责权限、权力运行规程,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构建一个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形同虚设现象普遍存在,内控的自我评估更是一个全新的事务。为此单位应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控评估系统,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控制度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内控评价机制。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内控建设没有统一的格式,单位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全面梳理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关键控制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制度,将制度贯穿于各个业务层面,从而建立起制度完善,管理高效,监督到位,实施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为国家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01):11.
[2] 樊行健.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11(10):83.
[3] 何云,谢志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路径依赖与创新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1(0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