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物质“三态”关系 促进城市水文化科学发展

2017-04-20 22:37许歆云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34期
关键词:三态和谐发展

许歆云

摘 要:水是一种自然存在,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一方面会给人类带来洪涝灾害,一方面又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人类应以同是“生命”的观念去看待它,尊重它的特性和规律。人们只有认识水,敬畏水,爱护水,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共存。城市水文化研究属于全人类的新兴课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图从厘清物质“三态”关系的角度,呼吁全社会面对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恶化严峻现实,重视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的传承与深化,重视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的丰富与鲜活,重视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的保护与创新,并重视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三态”交互,融通管理,从而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三态” 城市水文化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826;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086-03

1 对城市水文化三种形态的认知

世界上的事物基本都有三种形态。这三种状态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呈现特定的形态。比如我们常见的水、冰、水蒸气,其实就是一种物质(H2O)的三种形态而已。很显然,不能由于它有三种形态,而将它们看成各自独立的三种事物,也不能用其中一种或两种形态否定其他两种或一种形态。城市水文化,也是如此。

1.1 城市水文化的三种形态

城市水文化也有三种形态,即“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和“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

(1)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此形态通常情况下呈静态,放在那里不运用乃至不传承,则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存在”,只有人们运用它进行活动,它才能运动起来,鲜活起来。

(2)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此形态通常情况下呈动态,即人们运用其知识进行交流、运动的过程。水文化活动受制于城市水文化知识,又产生着城市水文化成品。它实际上是某城市内外,人们共同进行的社会行为。

(3)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与一般的文化成品一样,城市水文化成品有显性和隐性之别。活动与创造的结果是具体的物品,此为显性;活动与创造过程所形成的活动者的感受与体验,主要表现为隐性。在这种过程中,其活动成品既是每一次活动行为的结束,又是下一次活动行为的开始,所以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

1.2 城市水文化“三态”的流动规律

城市水文化知识来自于城市水文化成品,又规范着城市水文化活动;城市水文化活动受制于城市水文化知识,又创造了城市水文化成品;城市水文化成品来自于城市水文化活动,又产生了城市水文化知识。所以,城市水文化如同“水”一样,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循环形态。

它从知识态到活动态,从活动态到成品态,又从成品态到知识态。三种形态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和不断变化之中,形成了一个灵动的城市水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流动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结合体。

2 城市水文化“三态”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水文化“三态”关系是循环的、生态的,螺旋式上升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包括古代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也一起存在与发展。只不过,过去是原始的,无序的,自在的。我们现在厘清水文化“三态”关系,目的是变原始为现代,变无序为有序,变自在为自觉,传承传统水文化的精华,推进城市水文化高品质发展。

当前,主管部门更多的是重视水文化中“物质”的部分,而忽视“非物质”的部分。“三态”中“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的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的建设开发过度,“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才能实现城市水文化的高品质发展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于以下几点。

2.1 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的研究要做细、做深、做透

中国有着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水利文化,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摇篮就是黄河、长江的河流文化。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水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可以说水文化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对于水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都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对21世纪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国水文化研究已经相对滞后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研究资源,遗憾的是我们的整理工作还很不细致,更谈不上研究的深透了。水文献的出版层次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权威的水文化研究专业学术刊物几乎为零。水文化研究的领域、范围、深度都遠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已有的研究中还大量存在与应用脱节的现象。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吸取古人的智慧,传承我国传统水文化的精髓;如何拓展现代水文化研究的视野,不断丰富未来水文化的内涵;如何促进可持续水利和现代水利的发展,赢得我国水文化的高品质发展;如何构建科学的水文化战略发展体系,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战略相适应。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水文化知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的研究工作做细、做深、做透。

2.2 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的研究要做实、做活、做优

目前,水文化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水文化建设还主要局限于治水管水层面,相关的水文化活动很少,老百姓对水文化的认知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人们把水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门的事情,未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凝心聚力,把水文化当作与人民生存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直接相关的大事来对待。水文化教育宣传工作未能正常有效开展,更谈不上普及。我们应把水文化建设看成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关心的事业,引导社会全体成员充分认识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引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爱水、护水的自觉行为,整合文物、旅游、环保、规划、城建、学校等多部门力量共商共建共管,确保水文化建设顺利推进,并与其他文化协调发展。由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有计划地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水工程参观、水生态考察、水文化展览、水文艺演出、水法制宣传、水学术研究、水科普讲座、水知识竞赛等方式系统普及水文化知识,弘扬水文化精神。如果我们能把活动做到实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将教育类、学术类、艺术类、宣传类和健身休闲类活动灵活打通,相互融合,提高活动与居民的互动性,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水文化,进而参与水文化研究,促进水文化发展。

2.3 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的研究要做稳、做精、做新

改革开放以来,水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各种不顾后果、过度开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现象。我们应树立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为城市水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新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必须经多方论证,确保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能实现综合防治而又具有前沿科技品位和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要实现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提升水工程建设的品位。因为水工程不只是水利设施,同时也是文化设施。水工程建设要与水文化内涵相结合,并努力使水工程合理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水工程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集实用性、人文性、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使之成为周边市民体验水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各地水工程建设要关注的重点,一是全面实施清水活水工程和护坡工程;二是雨污分流杜绝河道排污口;三是涵闸提水泄水功能的长远规划。我们应长远考虑,通盘规划,努力把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做稳、做精、做新。所谓“做稳”,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不急不躁,不操之过急;所谓“做精”,就是反复论证,可做可不做的坚决不做,要做就做必须做的,要做就精益求精做出最好的;所谓“做新”,就是要有前沿高科技理念,从使用功能到外形设计都应有创新突破。总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确保水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在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的研究都真正做到位的同时,我们关注其“三态”之间的交互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发展。

3 促进城市水文化“三态”交互、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

3.1 更新传统观念,提升三个意识

(1)提升不断丰富水文化内涵,拓展水文化外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水文化并不等同于水利文化,而是涵盖了水利文化。水文化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与水有关的文化,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它派生和影响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军事的各个方面。水文化包括具有成品形态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水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知识形态的水文化;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形态的水文化。水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水利行业的事情,而应该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断丰富水文化的内涵,拓展水文化的外延,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凝心聚力,把水文化当作与人民生存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直接相关的大事来对待,水文化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

(2)提升非物质水文化遗产与物质水文化遗产同等重要,两者都应高度重视的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重视水文化中“物质”的部分,而忽视“非物质”的部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古代大禹治水所体现的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智慧和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到现代水利人科学治水、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着水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在从与干旱洪水作斗争,到与自然河流和平共处的过程中,形成了水文学以及在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河流辩证法”思想、“水灾害双重属性”理论、“河流伦理”等观念。这些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都应该加以整理和保护,包括系统整理水文化的文献资料,整理与水相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等。

(3)提升以城市水文化活动形态促进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与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更好发展的意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水的认识。水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水文化又是一种关于水的社会规范。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人的观念问题。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有效的活动,比如组织水工程参观、水生态考察、水文化展览、水文艺演出、水法制宣传、水学术研究、水科普讲座、水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水文化知识,弘扬水文化精神,使水文化深入人心。特别要重视水文化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富有人情味的水文化宣传活动,在我们的孩子心中种下水文化的种子,讓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爱护水、亲近水、欣赏水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人水共生的理念。水文化活动形态的有效组织,可以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知识形态与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态更快、更好地发展。

3.2 紧跟时代脚步,实现十大转变

(1)实现从人与水斗争到人与水共存的转变。

(2)实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转变。

(3)实现从把水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之物到视水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的转变。

(4)实现从灌溉、防洪为主要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到多目标、多功能水资源开发、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转变。

(5)实现从单一的工程管理到对流域内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和方式的管理的转变。

(6)实现从大规模水利建设开发为主到依法管理和现代管理为主的综合治理为主的转变。

(7)实现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到全面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

(8)实现从防治水对人的危害为主到关注人对水的伤害为主的转变。

(9)实现从不重视水环境、水生态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人水合一理念的转变。

(10)实现从以水利人为主关注水文化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水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33-36.

[2] 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3(4):4-6.

[3] 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水利,2013(4):1-3.

猜你喜欢
三态和谐发展
直线上空间非齐次三态量子游荡的平稳测度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基于FPGA的三态总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