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完善其人格培养的对策

2017-04-20 21:22曹瑜郭立萍贾月亮罗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回归分析大学生对策

曹瑜+郭立萍+贾月亮+罗毅

摘 要:目的 探究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预测作用,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建议与对策。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及自编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问卷对3000名海南大学生集体施测。结果 回归分析显示:

WingdingsAB@ 气质能预测人格的不同维度,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能负向预测适应性,胆汁质、多血质能正向预测社交性、利他性,胆汁质能正向预测、粘液质负向预测开放性,多血质能能正向预测道德感;

WingdingsBB@ 环境因素对人格维度的预测不同,社会因素能负向预测适应性,学校、家庭因素能正向预测社交性、利他性及道德感,学校因素能正向预测开放性。

关键词:人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对策;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3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50-05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人格缺陷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就成了重大研究课题。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2]人格是先天的气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众多研究者公认的影响人格的因素有受遗传影响的气质以及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不同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重视的人格影响因素不同,如弗洛伊德重视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影响,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学校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教育方式对于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

尽管相关的理论较多,但对人格影响因素及人格预测的实证性研究报告甚少,并且多是针对某一方面因素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气质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预测作用,以海南省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气质和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为自变量对大五人格各维度做回归分析,结合数据分析对人格有预测作用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从海南省某高校中随机抽取3000名大学生集体施测,其中文科生与理科生各1500人。问卷有效回收数量2529份,有效回收率为84.3%,其中性别:女生1424人(56.3%),男生1105人(43.7%);年级:大一694人(27.5%),大二858人(33.9%),大三554人(21.9%),大四423人(16.7%)。

2.测量工具

(1)“大五”人格问卷 该问卷是 Mc Crae 和 Costa 编制的,由中国科学院的张建新教授翻译修订。该问卷有25对描述词汇,五个因素组成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道德感,采用1-5 五级记分,统计分析时,先计算出原始分,再根据标准转换为标准分,并按照“大五”位置解释表对结果进行解释。

(2)家庭、学校、社会因素问卷 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包括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和谐度、父母文化水平等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校园美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培养水平、学业负担状况等;社会因素包括居住地文化设施建设、文体活动举办情况、斗殴、抢劫、吸毒、卖淫等不良活动出现情况、接触不健康宣传片的情况、人际关系及美化程度等。共有20题,分别计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总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9。

3.施测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问卷调查,测试前需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

4.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

二、结果

1.气质对人格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先天气质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分别以大五人格的五个因子作为因变量,四种气质类型作为自变量,引入哑变量,其中以抑郁质作为基础水平,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回归分析结果的Beta值和t值可知:在适应性上,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能显著负向预测,这是由于适应性分数越高表示适应性越弱;在社交性、利他性上,膽汁质、多血质均能显著正向预测,粘液质的预测不显著;在开放性上,胆汁质能显著正向预测,粘液质能显著负向预测,多血质的预测不显著;在道德感上,多血质能显著正向预测,胆汁质、粘液质的预测不显著。

2.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分别以大五人格的五个因子作为因变量,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在适应性因变量上有社会因素一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明社会因素对适应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为负向预测,负向预测代表社会环境越良好,大学生适应性越强,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适应性=54.754—0.058×社会因素。

在社交性因变量上有学校及家庭因素两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学校及家庭因素对社交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社交性=43.389+0.146×学校因素+0.064×家庭因素。

在开放性因变量上有学校因素一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学校因素对开放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开放性=51.083+0.046×学校因素。

在利他性因变量上有学校及家庭因素两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学校及家庭因素对利他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利他性=41.652+0.131×学校因素+0.093×家庭因素。

在道德感因变量上有学校及家庭因素两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学校及家庭因素对道德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道德感=47.068+0.096×学校因素+0.055×家庭因素。

三、讨论

1.气质对人格的影响

气质是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2]为了探究气质类型能否预测大学生人格的五方面,对进入回归方程的气质类型分析,发现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格的预测性或影响力不同。

在对适应性的影响上,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均能有效正向预测人格的适应性。多血質的学生机智、灵敏,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应对环境的变换,粘液质的学生善用克己忍耐的方法应对环境的变换,[3]这两种气质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对适应性这个维度的影响非常显著。胆汁质的学生尽管心境变化较剧烈,在不顺心的时候易产生攻击行为,但仍可以通过旺盛的精力、热情豪爽的处事方法使他们较快的适应外界的环境,故也能显著预测人格的适应性。

在对社交性及利他性的影响上,胆汁质、多血质能有效正向预测人格的社交性及利他性。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的共同特点是神经过程强、行为外向、善于交际。在与人相处中,他们是活泼的、热情的、健谈的,并养成了高利他性的人格特质。

在对开放性的影响上,胆汁质能正向预测、粘液质能负向预测人格的开放性。胆汁质的学生由于感受性低,所以喜欢寻求刺激使自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思维是自由的,故胆汁质的学生的开放性较高。粘液质的学生做事有条不紊,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易集中,所以容易形成保守的、重实践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度研究的低开放性的人格特质。

在对道德感的影响上,多血质能有效正向预测人格的道德感。多血质的学生善于与他人友好合作,喜欢依附于一个团体,乐于参与有组织的活动,在与他人互动的活动中个体逐渐认识到道德感的重要性,通常会以高道德感的行为要求自己,这可能是多血质能显著影响道德感的原因。

2.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为了探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力的不同,通过对进入回归方程的学校、家庭、社会因素的分析,发现三大因素对人格五大方面的预测作用不同。

(1)社会因素对人格适应性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适应性方面影响最大。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以渗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着和引导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公民,如居住地建有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经常举办文体活动以及健康的媒体及网络宣传,会使个体与社会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状态,这是适应性强的表现。反之,居住地经常出现斗殴、偷盗、抢劫、酗酒、吸毒、赌博等活动以及不健康的宣传片,个体则容易在完成任务时,处于高度紧张、焦虑中,这是适应性弱的表现。

(2)学校及家庭因素对人格社交性、利他性、道德感的影响 对社交性、利他性、道德感的影响上,学校及家庭因素发挥的作用最大。在学校方面,首先,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终究会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形成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繁重的学习负担,同学之间处于一种竞争状态,缺少了合作的意识,易导致学生形成攻击的、坚韧的甚至是自私自利的低利他性的人格特点。其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通,对“封闭性”特点较明显的学生更易形成独立的、保守的、难打交道的低社交性的人格特点。最后,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基础教育上存在着偏差,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使得重才轻德的教育倾向性明显,教师一味追求学生专业的成绩,而忽视了德育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感的欠缺。

在家庭方面,可从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对人格发挥作用。首先,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的话,其言传身教的效果也会更好,会更加关注子女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其次,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提供学生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舒适与自信,利于锻炼他们良好社交能力及利他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从而使他们更加憧憬未来的美好。最后,单亲家庭的学生,易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弱,较少的利他性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单亲的父(母)过多采取惩罚、拒绝的教养方式,从而使大多数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自卑感和无助感,逐渐变得退缩、自责、性格孤僻、不合群等,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等。[4]以往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何宏灵等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西安市的七个区各随机抽四、五、六年级各两个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单亲组儿童具有孤僻、富于攻击性、偏内向、焦虑、紧张、易激惹、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5]

(3)学校因素对人格开放性的影响

对开放性的影响上,学校因素发挥的作用最大。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中的教师、班集体、同学是学校教育的元素。[6]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公正性及其良好的人格特点,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具有活跃的想象力,喜欢经历新鲜事物,对外界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7]并在同伴集体的鼓励及支持下,渐渐形成了高开放性的人格特质。

四、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第一,提高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关键,不能只重视学术,忽视人格的培养,一个学生在学术上有缺陷,不会影响一生,但要是人格上存在缺陷,就会贻害终生。[8]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理性地反思高等教育体系,树立现代人才培养观念,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二,优化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9],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师的人格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前提。

第三,建立平等、公正、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有些教师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采取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任务,这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爱,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是否公正、公平对待他们,不公正表现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8]。所以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的平等、公正的态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采取全面普及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课程;其次,開展心理普查及建档工作,可对筛选出的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再次,加大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谈话室、团辅室,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与设备让学生愿意走进咨询室;最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师可通过开展讲座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以上措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五,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创建的精神氛围,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学生可体会到团结合作带给他们的快乐,良好的氛围会熏陶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2.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第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子女建立的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让孩子在自由的天空翱翔,为健全人格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过分干涉、保护,尽量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当的放手。同时,父母之间感情的融洽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其能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育。

第二,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特征。父母受教育水平高,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融合各自的教育方式,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行为表现是一致的,内心往往是和谐的,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同时,随着“两基”成果的继续巩固与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在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后,正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人口受教育结构正在实现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10年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但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在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第三,注重父母人格的影响力。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权威型人格的父母过于支配孩子,孩子易形成依赖、服从、懦弱等特点;放纵型人格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易形成任性、自私、无礼等特点;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孩子易形成快乐、自立、善于交往等特点。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为民主型人格,有助于孩子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

第四,降低单亲家庭对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是难以互相取代的,一方模仿榜样的缺失易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完善,所以离异父母双方应该多与孩子接触,弥补角色缺失带给孩子的伤害。同时,单亲的监护人在教育孩子上要多给与鼓励与表扬,把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现给孩子,尽量与孩子多交流,如参加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孩子融入学校集体,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决定,这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亲家庭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上的不足。

3.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第一,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磨练学生的毅力及抗挫折能力。同时,教师需对实践内容合理规划,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培养其良好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大的历练。

第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重视社会文化教育。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宣扬文明行为,对大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定期开展社会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第二,发挥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通过网络普及社会知识,切断负面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消极的人格特征往往受到周边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通过营造文明的环境氛围可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首先,社区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如保安、警察等,并提升其执法能力。其次,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维护小区的治安中,坚决制止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不文明行为现象。坚决惩处抢劫、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再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不包庇、不袒护犯罪行为,消除不法分子侥幸心理,使法律切实起到威慑作用,从而保证社区的治安稳定。

参考文献

[1] Lu L.University transition:major and minor life stressor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health[J].Psychol Med,1994,24(1):81.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 胡雯洁,陈青萍.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何宏灵,刘灵,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3):477-478.

[6] 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李海燕,胡卫平,申继亮.学校环境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5):1154-1158.

[8] 杨朝辉,陈家付.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赵永新,张志军.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培养问题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回归分析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变形监测的金安桥水电站坝体稳定性分析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研究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