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游泳,大学无法毕业?

2017-04-20 20:14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校规必修课清华大学

最近,清华大学校方宣布从2017级开始,该校学生必须通过游泳测试,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有特殊情况除外。

“旱鸭子”将挂科?如此校规,是否合适?

把游泳作为必修课是大学的自主权

熊丙奇(教育学者)

对于这条规定,有人叫好,有人反对。

其实,大学将通过游泳测试,作为体育必修课的要求,这属于办学自主权。问题的關键在于,大学是通过怎样的程序把游泳作为必修项目的。

如果把游泳作为必修项目,是由大学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传统与办学条件,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那应该尊重学校的决定。如果没有通过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论证,仅仅是个别领导或部门决定,并未在校内征求师生意见,这一做法就值得商榷。

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这一规定的执行(得不到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即便强行启动也很难持续,本届领导将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要求之一,换一任领导就可能取消此举。这种情况下,游泳适合作为选修项目而非必修项目。

从媒体报道的信息分析,清华大学把游泳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是经过充分论证的。

从办学历史看,清华早有把游泳作为必修课的“老校规”;而从现实看,清华也有把游泳作为必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必要性角度看,游泳既有锻炼身体的作用,也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而且考虑到我国学生并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强调必修体育,对学生重视体育价值有促进作用。

从可行性角度看,清华已经对如何开展游泳教学进行了科学设计,包括为防止溺亡等危险事件发生,清华游泳课尽量小班教学,一般是20人;课上还设置有救生员。针对部分患有慢性病、皮肤病甚至是恐水症或者肢体不适的学生,体育部将与校医院联动,进行提前筛查,学生提供的不适合游泳的证明只要经过认可,可免修游泳,等等。

请读懂清华“强制”学游泳的善意

方晓(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清华大学将游泳与毕业挂钩,遭遇非议。

其实很有趣,大部分就此事参与讨论的人并非清华学子。但事实上,这是清华的“私事”。大学有包括招生、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7项自主权。

也就是说,所谓“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清华学子和老师们同意,便与他人无干。

所谓“奇葩”规定其实并不“奇葩”。据媒体报道,西安交通大学从1998年开始将太极拳设为必修课,至今也已有近20年的时间。也有一些高校早就将游泳设置为必修课,只是因为学生人数增多和场所限制等原因改为了选修项目。

清华大学的问题只是树大招风,上“头条”的概率自然更大。

在我看来,清华大学等高校将体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的举动,不但无可厚非,更体现了学校的善意,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中国每年约有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溺水、交通事故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即便在依海傍水的一些省份,未成年人溺水死亡的事件也在年复一年地不幸上演。

民革海南省委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大部分学生不会游泳,女生不会游泳的比例更高。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过去很长时间里,囿于师资和场地,以及“唯分数论”教育思路的影响,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并不够。中小学体育教育如果缺位,大学如果能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强制”推一把,有何不可?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高校能做的其实还是非常有限。在读懂清华“强制”学生学游泳的制度善意的同时,全社会应该形成共识,培养学生自发的体育兴趣,培植喜爱运动、坚持运动的健康体育文化更为重要。

强扭的瓜不甜,培养自发兴趣更治本

夏明(杭州高校教师)

我的观点是,与其用体育考试来强制学生,不如让学生在运动中单纯享受体育的快乐,培养一个终生受益的兴趣爱好。

游泳千好万好,也敌不过“不愿意”。

其实,仔细查看清华大学此项规定的细则,很多细则还是相当人性化的。而且据了解,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也对游泳教学有刚性要求。既然是合情又合理的事情,为什么还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呢?

就一句话,强扭的瓜不甜。人们对于强制性措施有出于本能的反感心理。

清华开设游泳课、重视体育,其用意是好的,但如果学生被迫学习的话,会让有些不擅长游泳、对游泳不感兴趣的人产生一些抵触和畏难情绪。

如何让“善意”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学校的做法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可以将游泳课作为必修课的同时,适当下调权重;也可设为选修课,给达到游泳课要求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等措施来促成学生主动爱好游泳的良好氛围。

“一刀切”地将游泳课与毕业证书绑定的做法,可能反而不能达到学校的良好初衷。

对体育教育价值的重视,不该是跟毕业证挂钩的“强制”。游泳跑步也好,太极也罢,如果各个成了必修课牵扯学生大量精力,自然没有足够时间考虑和建立自己真正偏好和擅长的领域。

大学应该依靠自由的选修课来“引导”学生,使得不同教师、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课程设置比例其实是个战略问题。一所理想大学应该是教师竞争充分,学生“食谱”丰富的。为了凸显某一学科或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断“扩容”必修课,令其权重越来越高,从治校和育人的角度来看都绝非可持续发展路径。

重视体育教育价值,清华开了个好头

王媛媛(中学体育教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相对于文化课而言,体育课在中国备受冷落。

很多中国家长甚至极力反对孩子花时间在体育运动上,理由是会“影响学习成绩”。对体育课的偏见和短视思维必须纠正。

所谓“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大有裨益。

很过国外名校在招生时十分看重体育特长,愿意为“体育特长生”提供高额的奖学金以及免学杂费等待遇;同时,为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美国的大学普遍能为运动员提供不亚于职业队的运动设施,并聘请高水平教练执教。

曾有数据统计,在美国派出的550多名2016年里约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中,在读大学生的比例高达74%,分属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的运动员更多达417名。

而在国内,选择体育事业就意味着要和高等教育说再见,不论对于有潜力的孩子、家庭还是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讲,都是一种重大的缺憾。

清华大学为了改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趋势,重拾老校规,居然遭遇争议。即便教育部早有“体育成绩不合格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的规定,还是有一众围观群众直指“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规定为“奇葩”。

对体育教育的歧见亟待纠偏。早日摆脱应试教育的忧虑和纠结,把我们的孩子好好培养成一个健健康康、精力充沛、能力全面的孩子,清华“奇葩”校规真是开了个好头。

猜你喜欢
校规必修课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
浙江省11所高中将试点必修课选课走班制
沪江BEC带你精读金融时报:伦敦金融城年龄歧视问题突出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校规啊,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