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兰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这给党的执政基础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甚至削弱着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分析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既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党在农村执政的思想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党员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虽然对于转变该地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冲击:部分村级党组织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思想;中青年党员长期外出打工,给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在本村发挥作用造成困难;部分群众的集体意识薄弱给村党支部发挥作用增加了难度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切都是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用自己勤劳双手创造的成绩,但又要看到,市场经济给农民的思想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政策水平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部分农民的集体意识开始淡化。特别是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后,一些农民的集体意识淡化更加明显,进一步增加了村级党组织管理农村的难度。
2 执政资源的逐步削弱,影响党在农村执政作用的发挥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所必需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及其来源。一个政党要能在领导和执政地位上立于长久不败之地,就需要有强大的执政资源体系予以支撑。有了丰富的执政资源,党的功能才能得到完整的发挥,而政党功能的有效履行,又反过来促进了执政资源的积累,提高了执政的凝聚力。自我国实行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制度以来,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在“人民公社化”时期所形成和利用的传统执政资源,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政治资源与权力资源的流失,使党组织地位与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就政治资源而言,过去村级党组织代表国家行使的权力,如今有相当一部分职权被明确赋予村民自治组织,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制度过程中,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的地位势必会有所下降。这种变化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党组织包揽一切事务的修正,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村级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以及如何实现党对农村的核心作用领导等相关体制,并没有随着村民自治的确立而得到相应的建立和完善,客观上造成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就权力资源而言,自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乡村两级党组织直接具體管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的领导方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源不再由村级党组织统一掌控,打破了农村生产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源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农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形成的对村支部的依附关系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而逐渐弱化。在村级党组织失去对土地的支配权后,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增收十分困难,何况不少村党支部是架空其所管辖自然村的组织,村级党组织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更是日益减少。
此外,随着农业税及其附加收费的全面取消,村级党组织对农村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村民与村党组织之间的利益牵制关系发生变化,这些微妙变化,削弱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也疏离了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关系,从而加大了村级党组织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难度,导致了部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下降。
3 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影响党在农村执政的队伍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一个行政村来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或负债多,就会导致村级党组织这个上层建筑的战斗力、凝聚力减弱,影响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经济条件明显制约村级党组织的建设步伐。党员干部待遇偏低,保障差,抑制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诸多的任务压在党员干部身上,工作存在极大的挑战行。
4 部分干部的能力不足,影响党在农村执政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由于地方各级党委狠抓基层村级党组织建设,注重从思想建设、教育培养、选拔配备和监督管理上加强基层村级党组织建设,广大村级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基层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得以发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民发展经济的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水平明显不足。
思想认识滞后。党管农村是我党的一个优势和传统,但部分乡镇基层党组织对村级党组织角色定位的变化,不敏感不注意,特别是对村级党组织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能力欠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困难能力不足。二是开拓创新能力不足。三是民主执政能力不足。四是依法执政能力不足。五是科学发展能力不足。
5 制度机制的不够完善,影响党在农村执政的制度基础
近年来,各地加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制度、机制建设,促使村级党组织建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的轨道,也跨上了新的台阶,但也存在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体制不健全,导致“两委”缺少必要的运行规范。尽管对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都有说明和规定,但对职责权限的界定过于笼统抽象。一方面,《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农村的事务哪些应由村委会管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村党支部如何进行组织上的领导,以何种方式实现领导核心地位等,都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因而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两委”关系的矛盾,甚至冲突时有发生。
监督机制不健全。完善的机制对于调动做好村级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村级党组织机制还不健全,如决策议事机制健全,往往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奖罚不明,有奖无罚;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有效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村级党员干部离任缺乏有效保障等。
考核机制不严格、不科学。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全市范围建立和实行了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制度。规定党支部书记必须就抓好党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6各方面,每年向本支部全体党员述职一次,接受本支部全部党员的评议测评。测评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部分乡镇党委对这项制度指导与监督不力,对一些村级组织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凭印象考核甚至没有考核等。因此很多考核不能真正反映工作效果,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制度缺乏明细化。对于村级党组织日常活动的制度,比如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也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使得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这给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以及农村党员管理难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