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波
摘 要:健身气功·八段锦为我国集健身、健心、健神为一体的传统导引养生功法,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中医养生方法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以中医养生为视角,探讨習练八段锦身体健康的作用,为科学习练健身气功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医养生;八段锦;健身功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健身气功·八段锦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气功导引功法,它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为一体的运动,分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前者注重凝神行气,以静为主,后者注重形体练习,动静相兼。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与调节脏腑、舒筋活血有着相应的联系。因此中医角度分析,八段锦具有揉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调节神经,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以中医养生为视角详细阐述八段锦每个动作的健身功效,将有助于提升习练着对八段锦的科学化认识,同时也能引起习练者对八段锦习练的重视。
1 八段锦概况
对于“八段锦”的命名有两种说法:“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肢体导引动作组成的程式化导引术。因其术式简单,歌诀易记,人们像喜欢锦缎那样喜欢它,故以‘锦命名。”[1]也有人认为“八段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著名动功功法。‘八段是指功法的节数,‘锦是指功法的珍贵和奥妙。”[2]无论何种观点其中的“锦”字,可说明其精美可贵,功法的连绵不断和循环反复。八段锦分坐八段和立八段,坐八段注重内练,“坐式八段锦注重凝神行气,其歌诀曰: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护转,两脚放舒伸。又手双虚托,低头攀脚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泪泪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牙卜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速。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依据明代高镰遵生八笺之三《延年却病笺》载立式八段锦定型于晚清近代,强调形体练习,其歌诀曰:“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且具有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有利于血液的循环,对腹腔脏器有很好的按摩功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器官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将主要选取立式八段锦进行研究。
2 八段锦动作特征与健身功效分析
2.1 预备式
《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养生的思想。这里的“恬淡虚无”就是指思想清虚宁静,神气内守,邪气便无从侵害。预备式作为八段锦中的首势动作,其两掌合抱于腹前,舒胸实腹,松腰敛臀,放松命门,意守丹田,意念归一,呼吸自然,正体现了“恬淡虚无”的特点。
2.2 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手托天理三焦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一式,该段为身体的四肢和躯干伸展的运动,两手托天时掌根的用力上顶能将腰背部肌肉和脊柱充分的伸展,且内脏也参与了运动。三焦,在中医学中为脏腑的总称,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横膈膜以上为上焦,横膈膜与肚之间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其中分别对应心肺、脾胃、肝脏。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功能。气功之“气”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之气。据《难经·第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叶枯。”[3]因此三焦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真气的是否充足。中医中称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第四指关冲,循臂中间上行,一支上面部,一支入属三焦,络心包。三焦经起于关冲,因此两手上举时能够使得气血从上到下入属三焦,增加气血运行,对五脏六腑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在上举吸气时可以拉长胸腹部,使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加大呼吸深度,减少内脏对心脏的挤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得肺功能充分发挥,具有梳理三焦,清醒大脑,解除疲劳的作用。呼气时,上肢的下落,膈肌、腹肌的松弛能够改善腹腔、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气机的一上一下能够保持运动的平衡。除了对脏腑的功能外,该式对于肌肉、脊柱、关节等的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肌肉的一紧一松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关节的拉伸能够防止腰酸背痛、驼背、脊柱僵硬等问题。
2.3 左右开弓似射雕
左右开弓似射雕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二式,该式主要是胸部的拉伸以及脊柱的拧转运动,主要通过一手屈指的屈拉,一手成八字掌推,下肢成马步蹲起,来畅通手足的三阳三经经脉。屈指拉弓,八字侧推可以激发手三阳三阴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有助于强心益肺,通调三焦,滑润大小肠。马步下蹲有助于激发足三阴三阳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等),所以蹲马步有助于滋养神阴,调通膀胱,改善肝胆,调理脾胃的功能,中医中有句“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因此左右开弓步以及蹲马步对于五脏六腑具有很有效的调节、改善功能。除此之外,胸部及颈椎的运动,可以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胸廓的拉伸、回收有助于呼吸的加深以及浊气的吐出,对心脏起到按摩作用。而且扩胸展臂,对胸部以及肩膀的骨骼肌对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作用,有助于矫正含胸等姿势,下蹲马步有助于增强下肢骨骼肌的收缩。
2.4 调理脾胃需单举
调理脾胃需单举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三式,该式主要是挺胸直腰,拉长脊柱的运动,通过两手的交替上举及下按,进行上下的对应拉力,来通畅脾经和胃经。脾经是起于大趾内侧的隐白穴,循环内侧上行,入属脾经,行至周荣穴后,折回止于腋下大包穴。胃经起于面部承泣穴,向下循行,经胸腹部,腿外侧,止于足二趾厉兑穴。当手向上举时,实际上将脾经拉伸,促进气血周流,调整脾脏。手下按时,疏通胃部气血。除此之外,内脏和肌肉都受到协调性的拉力尤其是脾胃,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加消化功能,一手上撑,一手下按扩张了腹腔,呼气时双手呈抱球状于腹前,压缩了腹腔,对腹腔起到按摩的作用。
2.5 五劳七伤往后瞧
五劳七伤往后瞧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四式,该式主要是头颈、脊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运动,主要通过颈部、脊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反復扭转来通畅六阳经脉。五劳在中医中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受损。隋代巣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说:“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也。”《本草纲目》中:“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诸病源候论》中:“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伤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因此在医学中主要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度对内脏的伤害。当头颈往后瞧时,大椎穴、定喘穴会随着头部的左右转动而收到牵拉,幅度越大,牵拉和按摩的程度就越大,畅通了手足六阳经脉,有助于劳伤并病的防止以及免疫力、抵抗力的提高。《陈希夷导引坐弓图势》中:“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起”、“腰肾蕴积虚劳”等同样体现了其实际意义。除此之外,头颈的拧转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改善颈椎能力。两臂外旋,两肩后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位于第四胸椎的棘突下的太阳膀胱经的膏盲俞。《千金要方》中:“膏盲俞无不治,治羸瘦虚损,上气咳逆,梦中遗精。”说明两臂外旋能消除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等问题。当然,五脏的的防止,离不开精神愉快,笑自心内起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对五劳七伤起到预防作用。
2.6 摇头摆尾去心火
摇头摆尾去心火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五式,该式主要是头和身体向左右、后旋转,以腰为轴,臀部随之摆动的运动,该运动主要是通畅心经脉。心属火,位居上,为离卦;肾属水,位居下,为坎卦。通过摇头促进了心经脉的畅通,在摆尾时坎卦二阴之中的一阳促使肝脾升温,离卦两阳之中的一阳得到坎水之济使心肺降凉。心火即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诸病源候论》中:“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相反,则心气之虚,宜补之。“去心火”就是去心气之过剩。除此之外,通过摇摆旋转的运动,头顶百会到骨盆会阴的活动,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宁心安神的作用,而且对颈椎、腰椎以及相关的关节韧带和肌肉都起到的一定的锻炼作用。
2.7 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手攀足固肾腰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六式,该式主要是以腰为中心,身体的前屈和背伸的运动,该运动主要通畅督脉。督脉在中医中为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过尾闾,循行于背部正中,至风府穴处进入脑内,贯脊属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经虚损,风冷侵入,使腰痛,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腰部的节律性前俯后仰运动可以改善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尤其是肾脏功能。《难经·八难》中:“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顾名思义,肾俞的疏导肾气,有助于滋阴补肾。腰部的前倾弯腰,有助于将阴阳之气吸收地阴之气,将气引导至腰部的肾俞,从而起到固肾抓壮腰的功能。除了强腰健肾,还有助于疏通任督二脉及带脉的作用。
2.8 攒拳怒目增气力
攒拳怒目增气力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七式,该式主要是以腰拧转带动冲拳怒目,以及马步配合的运动,该运动主要通畅肺经、肝经。攒拳即握固,从婴儿的经络图看,拇指属脾,食指疏肝,中指主心,无名指属肺,小指属肾。握固时,拇指低掐的无名指指根是肺经,肺藏魄,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所以握固实际上是由于握住肺脾,肺经畅通,气血周流的结果,因此握固有助于通畅肺经。中医认为“肝”有“肝主筋”,“开窍于目”,肝血充盈,则筋脉得以濡养,起到强身健骨,久练冲拳可以气力倍增,而怒目圆睁两眼可以刺激肝经,促进肝血的充盈,疏泄肝气。除此之外,该式还有助于增强全身的筋骨和肌肉。
2.9 背后七垫百病消
背后七垫百病消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八式,该式主要是提踵和震足、颠背的运动,该运动可以畅通下肢所有经络。提踵、震足可以激发丼穴和原穴,中医将丼穴比喻为水的源头,是气血的发源地。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的地方,所以,提踵、震足能够促使下肢所有经脉的疏通。此外,提踵、震足还有助于畅通任督二脉。颠背,有利于脊柱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从而加强全身的神经调节,同时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而且,震足落脚的全身放松以及呼吸的配合有助于将浊气由上至下从足心排出体外。同时,对于全身各个关节的韧带、肌肉、关节都能得到锻炼。
3 结语
通过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特点与健身功效的分析,发现其与中医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将八段锦的每个动作结合起来会发现,其综合了从五官、头部、颈部、躯干、胸部、腰部、腹部等全身各部位的锻炼,除此之外,相对应的内部经络、气血都得到保健和调理作用,是集全身由内到外的健身养生功法。因此,习练健身气功对自身的全身关节、肌肉、脏腑、神经等都有着有效的作用,并能够防止各位病状的发生,同时也体现其习练的重要性。八段经是一项动态的、可视的运动,而深层的中医养生功效还需要持久的坚持,才能体会到其内在的健身功能,并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古代实用养生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4.
[2]丁继华.中国传统养生图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10.
[3]黄孝宽.医学保健气功[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4.
[4]吴志超.导引健身法解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267-276.
[5]林禾禧,连林宇等.养神·练形·防病[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