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清代马甲与17/18世纪欧洲马甲比较

2017-04-19 03:27万莹侯东昱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马甲服饰世纪

万莹++侯东昱

摘 要:马甲作为中西方服饰文化中的重要一员,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本文从中西马甲服饰各自的穿戴背景入手,通过对型制、面料、色彩这几个方面的考察研究,对比分析中西马甲各自的特点,揭示出马甲服饰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涵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马甲 清代 欧洲 型制 襟线 审美 贝斯特 基莱 面料

“马甲”,又称“马恺”,在古代是作为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因此马甲最初可以说是“马的衣服”。随着时代演变,逐渐成为人类穿戴的一种服饰。马甲,即背心,指的是无袖的上衣。有些地方亦称坎肩,用于对前胸后背区域御寒,摆脱了袖子对双臂的束缚。我国马甲服饰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而西方马甲则是由东方传入的。

马甲在清代时成为男女普遍适穿的服饰,而此时的欧洲也由马甲的前身贝斯特慢慢演变为正式的马甲,本文就是着手于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一、17—18世纪马甲穿戴的时代背景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满、汉两族长期居住和交流,相互融合,满族服饰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特点,马甲就是两者结合一个很好的例子。客观上来说,在外力的强制作用下,民族意识层面上开始产生了变革,最终导致了清代服制的改变。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繁盛,围绕欧洲和世界统治地位及殖民地利益,欧洲列强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统治阶层及新兴的资产阶层在生活上的极尽奢靡和挥霍无度,促使17—18世纪欧洲诸强国在建筑、音乐、美术、服饰等诸多方面均追求恢弘壮丽、色彩明快、热情浪漫、充满勃勃生机的繁华壮丽样式,跨越了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风格。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诞生了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

二、马甲的型制

1、清代马甲的型制

马甲的型制从清初时期作为在袍服内穿的内衣,发展到清中后期尺寸变得稍宽大并作为外衣罩在袍服外,这是由于满汉文化交融带来的变化。清代的马甲,颈部设有立领,长度及腰,以花边点缀。门襟处风格别致,首先在实用方面,门襟使马甲便于穿脱;其次在结构方面,门襟起到了分割的作用,避免单调感和呆滞感。基于清代右尊左卑的观念,清代马甲的门襟多为右开襟不对称的形式。清代马甲的门襟形式繁多,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及一字襟 5 种形式。

琵琶襟的衣襟线条上部基本与大襟一致,区别在于琵琶襟下部呈Z型走势,琵琶襟得名源于其衣服形式如同于胸前怀抱半个琵琶。另外,由于右襟相比左襟少了一块,又被称为“缺襟”。清初时,因其便于骑乘,故多用于行装,后来仅仅起装饰作用。

清代马甲多为立领,兼有翻领和无领。立领的领面紧贴颈部,坐于领圈之上,领子和前襟便构成了整件马甲的视觉中心。为了追求高贵、典雅的视觉感受,古人倾向于在领子上装饰毛条或点缀花边。无领马甲则是沿领围线镶嵌花边等装饰品或于领底缝制嵌条,不仅具有装饰美、衬托领型,还可以对易于磨损的领子部位进行保护。

2、西方马甲的型制

马甲在17世纪称为贝斯特,到18世纪中叶称为基莱。

贝斯特,是室内服,也是西方马甲的前身,于前门襟装钉一排密集排列的扣子,却不全部扣上,为彰显贵族尊贵这些扣子往往用料华贵,与奢华的外套相映衬。衣长比外套略短一点,起初有袖子,到18世纪中叶,衣长逐渐变短,去掉了袖子,最后变成了背心。[2]贝斯特收腰较贴身,后背破缝,衣身有两个裂口式口袋,并用蕾丝进行反复装饰。

1715年路易十四的离世,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随后出现洛可可风格。此时装饰的重点就转移到内穿的贝斯特上,面料料变得考究多为织锦、丝绸或毛织物,饰以金线刺绣或者金缏子,与外套阿比相比,除了贝斯特没有袖子,衣长比阿比略短2英寸,造型基本一。

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期,男装出现了变化。此时,男子内穿的贝斯特型制也改变很大,长度及腰或略长,袖子也被取消了,产生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基莱前衣片用料较为考究,后片因穿时看不到,改用廉价面料制成。到18世纪后期,背心缩短到臀围线位置,最后缩至腰际,成为正式无袖西服背心。[1]基莱肩部收窄向前倾,胸部下凹,腹部圆鼓,沿门襟对称排列的纽扣向下降低很多。

无论是17世纪的贝斯特,还是18世纪的基莱,因其穿在里面,都是无领的样式。

三、马甲的面料与色彩

服饰常被用来作为地位的象征,上层社会人群在款式、材料、做工上的要求都与底层人群严格区分开来,并常常受到底层人群的效仿。

1、清代马甲的面料、色彩

清王朝统治稳定后,经济发展迅速,满汉两族文化融合加快,两族服饰方面的相互影响也在加深。在材质方面,满族也逐渐接受汉族的奢华面料如丝绸等,在装饰手法上汲取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清代马甲在色彩、图案、纹饰等方面均有其特定含义。据史料分析,皇族、贵妇等的马甲服饰多用料华贵,工艺较复杂;平民的马甲服饰则大都选用棉质面料,工艺较简单。男式马甲由于多穿在長袍外面,颜色较长袍深,花纹多素雅多为暗花织锦。女式马甲多穿在旗袍或长氅衣外面,色浅而明快,多选择上有绣花的彩锦锻。

2、欧洲马甲的面料、色彩

巴洛克时期是不同材质面料的流行的大汇总,在众多的男装面料中,材料的主题仍旧以丝绸为重。在18世纪初,以法国为中心开创了在光合照射下有着不同光感的塔夫绸,多用在贝斯特中。贝斯特一般用色比较厚重,多以暖色为主旋律,如金银红黑等。贝斯特用料以除了丝织物,印度花布也常被选用。

自1750以后,轻薄面料成为服装行业的首选,比如表面有凹凸感的天鹅绒面料,在男女装中都很盛行。到18世纪中叶,贝斯特发展为基莱,前片衣料华丽,后片低廉。在色调上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男装不仅倾向于色彩比较明亮娇嫩的淡绿、粉红和浅黄等颜色,也乐于采用较深重的咖啡色、蓝色和黑色等颜色。在男士礼服方面,黑色是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的颜色。

四、结语

马甲服饰从产生距今已逾千年,到了今天仍然广泛适穿,其穿着没有性别和年龄的限制,具有优越的实用效果。马甲之所以传承至今,源于其阶级普适性、实用性和 时至今日,马甲简单大方的造型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畅想空间,我们坚信在今后的岁月中,马甲仍会在人类文明历史中谱写其独特篇章。

参考文献:

[1]《18、19世纪英国贵族服饰的符号学分析》车佩华—《兰州大学博硕论文》—2009

[2]《巴洛克时期的西方服饰文化》李当岐—《装饰》—2012

作者简介:

万莹(1992.0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学生,硕士,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专业。

猜你喜欢
马甲服饰世纪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穿马甲的稻草人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猜朝代
脱不掉的“大马甲”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实用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