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宏++朱铮宇
摘要 苏州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对苏州市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提出降低湿地的开发和生产强度、逐步完善生物监测指标、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等湿地保护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湿地;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苏州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44-02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与改善气候、净化水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还具有向人类提供丰富的物产资源、美学和休憩价值的功能,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湿地[1-4]。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苏州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并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本文对苏州市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湿地保护的优化对策,为城市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1 苏州市湿地资源概况
苏州市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近期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苏州市湿地面积约33.9万hm2(不含水稻田),占苏州市国土面积的40%。其中,苏州市自然湿地总面积为268 762.41 hm2,占苏州市国土总面积的31.66%。苏州市自然湿地资源共有三大类,分别为沼泽湿地18 881.10 hm2,占7.02%;湖泊湿地187 836.06 hm2,占69.89%;河流湿地62 045.25 hm2,占23.09%。
从分布来看,苏州市湿地资源分布广泛且较均匀,南部以湖泊湿地为主,北部河流湿地较多。围绕北部的长江与望虞河,中部的阳澄湖、金鸡湖与吴淞江以及西南部的太湖、元荡和太浦河等湿地,大小河湖组成了苏州市典型的江南淡水网络系统。依据此特点,将苏州市湿地划分成三大片区:西部环太湖湿地区、北部沿江湿地区和中南部湖荡湿地区。西部以市辖区为主,湿地面积166 873.33 hm2,占62%;北部沿江湿地区为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湿地面积56 226.67 hm2,占21%;中南部湖荡湿地区包括昆山市和市辖区,湿地面积45 666.67 hm2,占17%。
2 苏州市湿地保护现状
2.1 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大力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
自然湿地保护率是指受保护的自然湿地面积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近年来,苏州市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措施,扩大了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提高了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2014年苏州市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31 982.72 hm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1.4%,与2013年相比,增加11.9%。2015年苏州市自然湿地保护率预计超过52%,下辖各县级市、区自然湿地保护率均超过50%。
2.2 制定湿地保护法规,开展湿地分级与分类管理
苏州市对湿地保护高度重视,2012年颁布实施《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2014年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根据2012年实施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的规定,因国防、水利、能源、交通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征收、征用或者占用市级重要湿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提出申请,并制定湿地保护方案,经县级市(区)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同意后,报市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苏州市在法律层面上将湿地划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根据苏州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苏州市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认定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应当列为市级重要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以及市级以上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超过50 hm2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保護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湿地。2013年,苏州市政府正式发布了《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第一批)》,确定市级重要湿地102个,面积2 323.62 km2,占全市自然湿地面积的86.5%。苏州是江苏省第1个认定市级重要湿地的城市,这标志着苏州市在湿地的有效保护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2.3 大力推进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目前,苏州市已建成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2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市级湿地公园9个。
2.3.1 创建湿地科普宣教基地。2015年,为了促进湿地公园的科普宣传与教育工作,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湿地宣教基地创建标准》,明确了申报范围、条件和程序。同时,要求申报单位要成立科普宣教专门部门和具有专职生态讲解员;启动生态讲解课程,在课程尝试中锻炼讲解员的能力。太湖湿地公园、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等10个湿地公园为第一批创建“苏州市湿地宣教基地”的公园。每年主管部门将根据各湿地公园上报的创建情况资料及现场考察,从宣教基础设施建设、宣教部门和人员配置、宣教解说资源梳理、宣教活动开展等方面对各创建单位进行评估。2015年,苏州市林业局还组织编写了科普读物《我的湿地秘密·鸟儿篇》《湖岛漫步——太湖三山岛自然导赏笔记》和《苏州四季野花折页》,为各湿地宣教基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支撑材料。
2.3.2 构建湿地公园评价系统。苏州湿地公园评价系统包含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宣教活动3个方面。水环境评价是针对湿地公园水生微生物多样性与水质的观测,来评估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观测数据显示,湿地水体主要问题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超标,均值分别为26.86 mg/L和1.90 mg/L,还存在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等影响感官的现象。从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指标来看,湿地内部水体得分大多高于外部水体,平均提高了9.65%。
生物多样性评价以鳥类作为指示物种,通过调查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来客观评价湿地公园的生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状态。据2015年调查结果,苏州湿地发现的鸟类合计11目34科188种,占苏州地区鸟类物种数的61.24%,占江苏省鸟类种数的42.06%。从调查结果来看,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湿地为漫山岛湿地和贡山岛湿地;其次为张家港沿江观测点、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太湖绿洲湿地公园、吴江同里湿地公园、昆山天福湿地公园、东山湿地、阳澄湖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虎丘湿地、沙家浜湿地公园等湿地;鸟种数偏低的湿地为太仓金仓湖湿地公园、太湖湖滨湿地公园、震泽湿地公园。
2.4 稳步推进湿地生态补偿工作
2014年,苏州市将多年来生态补偿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出台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为苏州市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015年,根据《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和相关文件要求,苏州市确定了沿太湖、阳澄湖直接承担湿地保护责任的96个市级湿地村,补偿资金7 380万元。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区和吴中区先后对重要湿地实施生态补偿,享受补偿的湿地村共114个,补偿资金2 884万元。
2.5 落实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加快退化湿地生态恢复
为了加快全市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从2012年开始,苏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湿地保护的专项资金,2015年增加到1 000万元,并明确为用于对重要湿地湖滨水岸带维护和恢复的资金补助。2015年,专项资金补助对象为相城区阳澄湖重要湿地湖滨水岸带维护和恢复项目、吴中区太湖湖滨重要湿地湖滨水岸带维护和恢复项目以及三山岛太湖重要湿地湖滨水岸带维护和恢复项目。阳澄湖项目对受浪冲毁湖岸进行生态修复,加固和加宽了坡岸,增加了沿岸植被带;太湖湖滨湿地公园扩大芦苇种植带、增加了绿化物种,丰富了景观和营造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三山岛对垂直堤岸进行缓坡改造,能减缓水浪的冲刷,并且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将取得较好的生态效果。
2.6 加强湿地宣教工作,提高大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苏州市成立了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并发动志愿者在各个重要环境保护活动日,如世界湿地日、江苏省爱鸟周等开展宣教活动。此外,利用自媒体传播方式,通过苏州湿地站与湿地自然交流平台2个微信公众号,传播湿地科学知识,报导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大众对湿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新闻媒体也对湿地保护与宣教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提高大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例如,中国环境报以《湿地好不好,鸟儿来评判》为题报导了苏州市对湿地公园评估的先进方法。姑苏晚报、苏州日报及苏州电视台等本市媒体始终对湿地保护和宣教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热情报导。
3 苏州市湿地保护优化对策
3.1 降低湿地的开发和生产强度
控制湿地周边生产废水的汇入,严格控制水上游览项目,减少周边化学农药、肥料的施用;降低水草打捞的频度和强度,适度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有效保护水体中生物多样性。
3.2 逐步完善生物监测指标
在现有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物因子监测指标的研究和运用,同时增加监测频度和密度,逐年积累数据,完善湿地公园评价系统。
3.3 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在管理方面的协调和合作。稳步推进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现有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其示范作用,完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管理评价机制,实现对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加大湿地宣教基地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湿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参考文献
[1] 翟可,徐惠强,姚志刚,等.江苏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3):175-180.
[2] 朱海燕,钱婕靓,俞静漪.浙江湿地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3):73-77.
[3] 屈明,张春霞,陈盼.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3):59-62.
[4] 王逸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3(6):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