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成++杨晓明
摘要 荠菜适应性强,仿野生栽培简单,生长周期短,可实现1次播种多次采收,具有产量高、质量优、风味佳、效益好等特点。因此,研究其栽培技术对于指导荠菜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荠菜的食药用价值及特征特性,介绍了其仿野生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荠菜;特征特性;仿野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7.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083-02
荠菜为十字花科荠菜属草本植物,以嫩叶为食。其生长周期短,1次播种可实现多次采收,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叶蔬菜。如能遵循其野生生长规律进行栽培管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更加突出。
1 荠菜的食药用价值
荠菜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同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镁、钠、锰、锌、铜等无机盐,是南北方食用最广的一种野菜。荠菜种子含油20%~30%,可用于制皂或油漆。
此外,荠菜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够止血、明目、利水、和脾以及降压。具体而言,荠菜所含荠菜酸,是一种良好的止血成分,能够缩短凝血时间;其所含的谷甾醇、乙酰胆碱以及季胺化合物能够有效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并且降血压效果良好;富含登皮甙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消炎抗菌及预防冻伤的功效;此外,荠菜Vc含量丰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内亚硝胺物质的生成,对食管癌、胃癌等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是治疗夜盲症、干眼病的优选蔬菜;另外,由于荠菜中粗纤维含量大,可很好地促进新陈代谢,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缓解功效[1]。
2 荠菜的特征特性
荠菜的根系发达,主根入土较深,侧根分布浅且范围较宽。叶片绿色,叶缘缺刻,叶面平滑,叶柄有冀,基生叶丛生塌地。
荠菜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属于耐寒性蔬菜,其对光照的需求量不大,在冷凉短日照条件下,仍可以良好生长。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0~25 ℃,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0 ℃[2]。当气温降至-5 ℃时,植株不受冻害。当气温高于22 ℃时,则生长缓慢,品质较差。荠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疏松的黏质壤土最好。
3 荠菜仿野生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优选土壤肥力较好、排灌便利、杂草较少的地块种植荠菜。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应尽量避免重茬。荠菜种子细小,栽植前应拣去田间杂草与垃圾,土地要整平整细,做到深沟高畦,以便排灌。整地主要包括精细耙地与开沟做畦。对于荠菜地块不宜深耕,应当精耕细耙,不宜打破熟土层,上虚下实更加利于荠菜生长。做畦时畦面宽度应适中,通常以1.5 m為宜,这样更加便于畦面除草和荠菜采收,畦沟深控制在10~15 cm即可,以便排涝。
3.2 品种选择
野生荠菜因地区不同,形状各异。目前以板叶荠菜和花叶荠菜这2种类型为主[3]。
由于板叶荠菜的叶片大而厚,因而又名大叶荠菜。其叶片呈浅绿色,在低温环境下转为深绿色,塌地而生,叶面平滑,有少量绒毛,叶缘表现为羽状浅裂。板叶荠菜的抗旱耐热性较强,属于早熟品种,通常适用于秋季栽培,从播种至收获40 d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具备较高的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4]。其缺点在于冬性较弱,香气不够浓郁,抽薹偏早。
由于散叶荠菜叶片窄小,且呈现羽状全裂,因此又名百脚荠菜、花叶荠菜或小叶荠菜等。其叶片也为绿色,塌地而生,叶面绒毛较多,当温度较低时叶色转深,略带紫色。散叶荠菜冬性强、耐热性强,但抗寒能力中等,因此更加适于春季栽培。其生长周期比板叶荠菜长10~15 d,相比板叶荠菜,其香气更为浓郁,口感更佳。
3.3 栽培茬口
3.3.1 露地春、夏、秋季栽培。华北地区,春季栽培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7月上旬至9月中旬播种;长江流域,春季栽培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我国荠菜种植,一般以春、秋季栽培为主,高海拔山区采取夏季种植,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播种。目前,我国荠菜种植多集中于华北与长江流域,具体播种时间如表1。
3.3.2 大棚冬、春季栽培 。采取大棚栽培技术受外界温度限制较小,因而为了缓解春季市场时令蔬菜的相对紧缺,荠菜可在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分批次进行播种、采收,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3.4 播种
对于当年采收的新种子,夏、秋季播种时为了打破休眠,需要进行低温处理[3]。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放在温度范围为2~7 ℃的细沙或者冰箱中,经过7~9 d处理,待种子开始萌动时便可进行播种[5]。对于隔年的陈种子来说,由于其休眠期已经打破,因而无需再进行低温催芽。
足墒播种,足墒是荠菜播种的必要条件,如底墒不足可以通过浇水方式造墒。定量匀播,为满足大面积生产,播种采用“悬喷法”进行均匀播种,为了实现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促进荠菜提早出芽的目的,可在播种后通过镇压器踏实土壤。春播播种量为2.25 kg/hm2、夏播为3.00 kg/hm2、秋播为2.25 kg/hm2。
荠菜夏季或早秋播种后,为了防止高温干旱出苗困难,可以通过覆盖遮阳网或者帘子、芦席或者麦秆等遮阳保湿[5],待荠菜苗出全后及时揭去,以防幼苗徒长。
3.5 科学施肥
播前要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 t/hm2左右;另外,配施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在播种前随着犁翻整地进行。荠菜追肥原则以轻追、勤追为主,追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施肥量为腐熟稀薄人粪尿22.5 t/hm2、生物有机肥1 500 kg/hm2以及速溶性复合肥300 kg/hm2。对于秋播荠菜来说,因为其生长期较长,采收次数多,因此,每次采收之后追肥1次,整个生长期内通常要追肥4次以上[4]。
3.6 抗旱除涝
在荠菜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保持尤为关键。在出苗前,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应当小水勤浇;待出苗后,可适当加大浇水量,以免土壤出现干旱。对于秋播荠菜来说,冬前不宜浇水过多,以免徒长不利于安全越冬。当遇雨季水量较大时,应及时排水防澇。
3.7 病虫草害防治
霜霉病是危害荠菜的最主要病害,多发于夏、秋2季。在发病初期,可提前1周喷施75%百菌清600倍液进行预防。此外,病毒病也是危害荠菜的病害之一,可以通过杂草清除、合理轮作等方式进行合理防治。蚜虫则是危害荠菜的主要虫害,一旦被蚜虫侵染,其叶片逐渐皱缩变黑,直接影响质量与产量。对于蚜虫的预防,需要经常检查,并可采用10%吡虫啉5 0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线虫可用无线阿维菌素或敌线进行治疗。荠菜生长过程中,应注意经常中耕拔草,并遵循“拔小、拔早、拔了”的原则,严防草害的发生。
3.8 采收与留种
3.8.1 采收。对于秋播荠菜来说,通常进行分批、多次采收,此时应当采大留小。10月下旬可进行首次采收,11月下旬第2次采收,12月下旬第3次采收,翌年1月下旬第4次采收,翌年2月下旬第5次采收,如此产量可达45 t/hm2左右。
对于夏播荠菜来说,从播种至采收一般为20~30 d,采收次数为1~2次,产量9 000 kg/hm2左右。采收时做到细收勤收,为了促进余株正常生长,应当在每次采后进行浇水、追肥,以提高产量,延长供应期。
3.8.2 留种。留种田以选取排灌便利、肥力适中、无草害的地块为宜。留种田播种时气温不宜高于25 ℃,华北地区以10月上中旬为宜,长江流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之间较为合适。
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播种量11.25~15.00 kg/hm2即可。追肥2次,第1次在苗期,第2次在开花前,以追施磷肥、钾肥为主,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以促进种子饱满。及时灭蚜,控制病毒病发生。同时注意间苗、除草,以保证幼苗生长均衡;定苗时株行距以12 cm×12 cm为宜;抽薹时应拔除抽薹过早的植株。待荠菜种荚达到7~8成熟时,便可进行采收,采收后就地晾晒1 h后,搓出种子,于通风处晾干、扬净,贮藏备用。
4 参考文献
[1] 邢国进,赵恒田,柴晓芳,等.荠菜的营养价值和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6(5):54-55.
[2] 刘建平.荠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26.
[3] 刘静,柳林虎,李慧敏,等.荠菜栽培技术[J].蔬菜,2013(7):35-36.
[4] 周希双.北方特产荠菜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60.
[5] 李云飞.绿色野生蔬菜:荠菜的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