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英
摘要 澜沧县全国标准茶园创建项目实施面积83.33 hm2,采取完善茶园生态群落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适时深翻施肥与修剪、建造积粪池和小水窖、加强茶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带动了全县茶产业向绿色、有机的方向快速发展。
关键词 标准茶园创建;措施;成效;云南澜沧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068-02
1 基本情况
澜沧县是普洱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之一,境内有邦崴“过渡型”古茶王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1],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是普洱市重点打造的“绿三角”旅游环线,是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和全市生态茶园建设重点区域,普洱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生态特色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11年,全县共有茶叶面积1.97万hm2,产量1.03万t,产值2.72亿元。茶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澜沧县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边疆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澜沧县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级特困县,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科技投入不足,茶园管理水平低,导致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2]。因此,实施标准茶园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规范茶叶生产管理水平、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澜沧县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区建在澜沧县茶树良种生态示范场(位于澜沧县勐朗镇大林窝村),项目区海拔1 300~1 750 m,年平均气温18.5 ℃,年平均降雨量1 650 mm,年无霜期310 d,属典型的山地季风气候,pH值4.8~6.5。建设规划面积83.33 hm2,標准茶园属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品种有云抗10号(38.07 hm2)、长叶白毫(25.93 hm2)、雪芽100号(16 hm2)、佛香3-3号和佛香3-5号(3.33 hm2)。
2 主要措施
本着巩固、完善、规范的原则,按照生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组织创建。一是完善茶园生态环境建设83.33 hm2;二是实施茶园土壤改良83.33 hm2;三是全园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控83.33 hm2;四是扩修茶园道路5.2 km2,修缮加工厂房1 960 m2;五是建造2 m3的积粪池和5 m3的小水窖;六是开展有机茶园标准生产技术培训。
2.1 完善茶园生态群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2.1.1 茶树留养。在茶园中按规格留养茶树。按300~330株/hm2留养,完成茶树留养面积83.33 hm2。
2.1.2 种植绿肥。在茶园或梯壁种植豆科植物或绿肥作物,利用豆科作物的根、茎、叶培肥土壤。种植大叶千斤拔25万株,在茶园空地点播猪屎豆400 kg、冬黄豆600 kg和光叶紫花苕1 000 kg。
2.1.3 种植遮荫树。在茶园行间和小区之间,根据水肥条件,规范种植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层次高的茶园有益树种。平均定植密度150株/hm2,株行距保持在8 m×8 m左右。共计种植树苗12 340株,其中蒲桃1 540株、樱桃1 500株、多依2 000株、天竺桂500株、柿子2 100株、旱冬瓜1 000株、云南香樟3 000株、球花石楠700株。
2.2 适时深翻施肥和修剪
茶园停止采收后,按20 cm以上的深度进行深翻。开挖深20 cm、宽30 cm的施肥沟,施有机肥3 000 kg/hm2,部分贫瘠茶园增施腐熟农家肥7 500 kg/hm2,施肥后覆土。共计施肥260 t,其中有机肥250 t,农家肥10 t。推广茶树修剪机械化。视茶树长势掌握修剪的轻、深、重程度,在示范场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完成全园机械化修剪面积83.33 hm2。
2.3 建造粪池和小水窖
建成2 m3的积粪池115个和5 m3的小水窖20个。
2.4 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病虫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进行。
安装太阳能诱虫灯31套;安插黄、蓝诱虫板4万片,平均480片/hm2;及时采摘,以减少虫口密度;修剪时把病虫危害的枝、叶剪除;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喷洒生物农药,主要有0.5%~1.0%印楝素、75%鱼藤酮、1.5%除虫菊素;茶园冬剪后,用石硫合剂300倍液喷洒封园,用于杀灭茶园中各种真菌、细菌、病毒、越冬害虫和虫卵,减少翌年的病虫基数,提高树体抗病性,保护茶树安全越冬。完成面积83.33 hm2。
2.5 推广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茶园投入物《农药、肥料施用记录》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基地产品准出制度及追溯制度。按有机茶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管理标准,进行内部检查。保证每1批次的茶叶鲜叶收购—产品入库—销售等环节,都有专人记录管理。
2.6 茶园道路设施建设以及厂房维修
项目区原有厂房的部分墙体有脱灰、开裂现象,为实现茶叶洁净化生产,进行厂房维修,面积达1 960 m2,并铺建田间道路5.2 km,将原有道路改建成规格为25 cm×300 cm的沙石路面。在厂部周围铺设水泥路面,道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7 开展标准茶园生产技术培训
以有机茶园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采用教室讲课、现场示范、田间指导的方式,加强对茶园管理人员、茶叶加工人员和茶农的技术培训[3],共开展培训7期,参加人数784人次。
3 项目实施效果
一是通过生态群落建设,茶园小气候得到改善。此项措施对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病虫害以及提高鲜叶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步显现。二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蓝诱虫板后,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茶梢蛾等茶园害虫的虫口密度比使用前减少40%,鲜叶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通过建造积粪池和小水窖,茶园生产用水得到了改善。四是通过绿肥的种植示范,利用豆科作物的根、茎、叶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大绿肥种植推广力度,增加茶园肥源,降低生产成本。五是通过增施有机肥有效补充了鲜叶采摘带走的养分以及根、枝叶等所消耗的养分,保持茶树旺盛生长,保证单位面积产量。六是通过茶园道路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雨季通行难、旱季灰满天的道路状况,有利于茶叶的洁净化生产。七是通过技术培训,茶园管理人员、茶叶加工人员、茶农对有机茶园的管理有了系统的认识,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 主要成效
4.1 经济效益
标准茶园创建项目的实施使茶叶鲜叶品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产品销售价格逐年提高。按鲜叶价格增加2元/kg计,茶农可增收5 670元/hm2;按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225户、900人计算,平均每户增收2 100元,人均每年增收525元;企业按毛茶价格增加10元/kg计,可年增收56.2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4.2 社会效益
茶产业是澜沧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是农村社会稳定、全县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占有主要地位,直接影响澜沧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标准茶园创建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生态有机茶单产、增加了总产,确保了茶叶生产安全[3];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培训、标准茶园示范区以及现场观摩,为标准茶园创建的科技推广树立了典型,对非示范区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茶农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促进全县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4.3 生态效益
在用肥方面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并全面推广种植绿肥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有利于完善茶园生态群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4],减少了茶树病虫害发生,生产出安全、环保的产品,符合生态标准茶园建设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为茶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实现了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澜沧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4(12):40-41.
[2] 陈载琼.浅谈澜沧县茶产业的发展[A].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
[3] 吴文波.南涧县标准茶园创建及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4):13.
[4] 安哲.英山县创建全国标准茶园示范区的成效与措施[J].茶业通报,2012,34(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