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日本歌舞伎“人间国宝”制度对我国婺剧传承的启示(cx2016072)。
摘 要:当前婺剧传承中存在着缺乏创新剧目、演员队伍和演出规模萎缩、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等问题。我们应该借鉴日本歌舞伎的“人间国宝”制度和“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解决婺剧传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将婺剧文化提高到一个至臻的境界。
关键词:歌舞伎;“人间国宝”制度;婺剧;传承
作者简介:郭璨,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41班学生;南婷婷,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66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婺剧是浙江金华地区特有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是浙江省第二大地方性戏剧剧种,覆盖了金华、衢州、杭州、丽水等县市,具有至少四百余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婺剧同京剧一样来自于安徽徽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一、当前婺剧传承中存在的問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婺剧渐渐失去了观众。婺剧古典的形式、内容和节奏已远远地落后于这个时代,不再是人们必需的精神食粮了。婺剧承载的意义似乎也已不像以往那样重大。在这个鼠标轻点、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各种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时代,还有几个人会愿意到婺剧院,点一杯茶,静静地欣赏一出婺剧呢?而且,婺剧的传承现在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根本,是婺剧本身也有许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部分。1、缺乏创新剧目。的确,婺剧的传统资源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很多样,但是婺剧演员千人一面,婺剧剧目程式化,固定化,千篇一律,缺少与时代结合、表现社会现实的题材。2、婺剧演员后继乏人,婺剧演出规模在不断缩小。婺剧老演员在逐渐老去,退出舞台,而愿意学习婺剧的青年演员又不多,导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另外,婺剧演出的舞台大多在农村,临时搭建,而年轻一辈的农村人热衷婺剧的也较少,导致各剧团经费不足,演出规模也就日渐缩小。3、婺剧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这也使婺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婺剧的传承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婺剧正慢慢退到时代的幕后。
但是,婺剧难道真的没有意义了吗,真的没有被保护的必要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婺剧文化自有其魅力所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经济复兴走在了前面,文化复兴也要迎头赶上,因此我们也需要大力解决婺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二、日本歌舞伎的“人间国宝”制度
在探索如何保护并发扬婺剧艺术的过程中,笔者将目光投向了日本。因为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与中国拥有相似的文化渊源,目前也拥有了22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日本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保护体系。日本的歌舞伎艺术与婺剧艺术曾经面临相同的困难,如今却已深深扎根于日本的民族艺术之魂中。
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瑰宝之一,继2001年能乐、2003 年文乐(木偶戏)之后,于2005 年11 月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文化遗产。[1]与婺剧相比,歌舞伎的历史稍短一些,歌舞伎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初期,距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歌舞伎的发展曾一度面临重大危机。最初的歌舞伎是由女性表演的,在诞生之初就有了展示姿色容貌,有伤风化之嫌。这也注定了歌舞伎被歧视、被打压的命运,因此,歌舞伎一直在特权阶级的压迫中求生存。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强大起来。文化外交作为日本的国策之一,使得歌舞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歌舞伎的发展出现了与婺剧相似的危机,即歌舞伎演员后继乏人,观众老龄化,作品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世界各国对于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日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完善的分类与认定体系。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大约创始于明治时代, 后来的一百多年间屡有修改和补充, 被纳入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到了现在,日本将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把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财分为四类:1、重要的无形文化财;2、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财;3、不属于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但有必要采取记录等措施的无形文化财;4、不属于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财但有必要采取记录等措施的无形民俗文化财。对于分类中各项目的认定,有三种方式:个人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持团体认定。[2]个人认定是指把称号授予个人,这些人通常是某项技能或才艺的高度精通者,这些人也被称作“人间国宝”,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可以说“人间国宝”制度也就是指对某些技艺精湛的传统艺人的保护制度。法律上,这些被认定的保护对象的正式名称是“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笔者认为,“人间国宝”这个称号既通俗易懂,又代表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得到了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可,包含着对其艺德和人格的高度赞许,反映了他们崇高的社会地位。
三、“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对婺剧传承的启示
日本人为了解决歌舞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在“人间国宝”制度的基础上,尝试了许多方式,最终形成了“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国立剧场,确保传统艺术传承。国家剧院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民族精神的代表。日本在本国多地建立了国立剧场,以推动歌舞伎的发展。同时为了确保歌舞伎后继有人,储存后备力量,培养年轻人才,国立剧场的研修生需要学习包括经典剧目、名剧选段、身段、舞蹈、理论课程、化妆、穿戴等各种各样的课程,并且能够得到歌舞伎“人间国宝”的授课指导。毫无疑问,正是国立剧场在歌舞伎“人间国宝”支持下开办的课程,使得人才梯队得以保证。笔者认为,这一点对于婺剧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适用。浙江省政府可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设立省剧院、市剧院等,聘请婺剧名家大师亲自授课,以培养婺剧人才。2、民间团体积极推广,社区吸引青少年学习传统艺术。歌舞伎本就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歌舞伎“人间国宝”和部分家长们都积极推动儿童歌舞伎的发展。他们相信歌舞伎不仅能培养儿童对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的兴趣,更是锻炼少年儿童的忍耐力、集中力和学习生活礼仪的最佳教材。大阪有松尾塾,东京有未来塾等多种民间组织,并且这些民间组织得到了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的援助。鉴于此,婺剧的传承也可以发动民间团体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对于婺剧文化的认同感,加强社区内对于婺剧文化的宣传,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3、历代歌舞伎“人间国宝”呕心沥血,推陈出新,不断打磨、提高自己的技艺。他们的一生更像是时光织就的一出戏剧,高潮跌宕,精彩不断。比如八岁登台、少年时便锋芒毕露的第三代市川猿之助,在80年代中叶创立了“21世纪中叶歌舞伎组”,意在追求戏紧凑、节奏快,科技高、场面大,故事新、情节奇的超级歌舞伎。这种新型歌舞伎将高科技运用到剧场中,在原有基础上,创新与改良了灯光和服饰设计,把江户时代歌舞伎中的舞蹈、武打、亮相和脸谱重新加工,将台词改成了适合现代人欣赏口味的现代日语,题材也与时代接近,达到了新颖、豪华的效果,吸引了许多新观众。同时,一些歌舞伎剧场会配备耳机,伴随着耳机的讲解,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台词。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传统剧目仍旧保留着,有些剧情观众早已耳熟能详。在这一点上,婺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们应该加紧认定一些德艺双馨的婺剧艺术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和待遇,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作出令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是婺剧传承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文化固然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涤下生存下来的婺剧文化,不应该被埋没、被抛弃。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鉴日本歌舞伎的“人间国宝”制度和“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解决婺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婺剧文化提高到一个至臻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蔡曙鹏. 歌舞伎文化财保护模式的启示[J].文化遗产,2014(3).
[2]汪舟.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验及对我国完善相关保护体系的启示[J].旅游纵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