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的語言环境,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个译本有着多种翻译版本。本文选取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作为研究文本并对其5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中外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赏析译文之美。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
作者简介:贾文娇(1992-),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一、引言
《春晓》是我国唐代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但诗人以其深厚的语言文字运筹能力写出这篇巧夺天工之佳作,短短四行将人、景、物描写的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惜春、叹春而又哀春的丰富情感。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像高山流水般舒适,反复读之,却别有洞天,思绪良多。此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写实景,给读者展现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让人憧憬不已;后两句虚写,峰回路转,直抒胸臆,借助悄无声息的风雨声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悲凉之情跃然纸上。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感真挚细腻,让人流连忘返,遐想翩翩。
二、《春晓》之五首译作
对于翻译诗歌,译者不仅仅需要充分领会文本字面含义,更需要在较高文字驾驭能力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文本这座沟通之桥,充分领悟以及揣测者意图表达的个人情感,最大程度的建立译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鸣,译出既贴切文本又符合作者内心情感的译本。《春晓》英译文共有 31个,本文选取许渊冲、翁显良、吴均陶、Witter Bynner、John Turner五位译者的《春晓》英译版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分析每位译者各自的译本以及对比这五个版本的异同,从而来探讨其中如何展现了不同译文的艺术美。
译文(1)许渊冲译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 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译文(2)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译文(3)吴钧陶译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译文(4)Witter Bynner 译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译文(5)John Turner译Dawn in Spring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 midst the storm– 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
许先生的译文不仅“音美”而且“形美”,该译文字数最少,简单凝练,概括性强,与原文对应,每行长度对等,衔接自然巧妙。译文堪称英语格律诗,诗歌保持a a b b的韵律结构,每行译文音步几乎一致,音律性强。译文严格使用抑扬格的诗歌翻译技巧,以双元音[a i ]和后鼻音[ η ] 做尾韵,带着些许哀怨之声,恰当的反应出作者内心悲凉的情感。译文中“lying”和“till”两个衔接得当,传神的表达出“不觉晓”的后知后觉的神态。译文二翁显良先生的译作将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情绪表达得十分到位。但是该译文忽略了原诗 中“觉”“晓”“闻”“声”“知”这些典型的表示感官体验的词。在这首五言绝句中,每一句诗中这些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的词被删除之后,多少会影响诗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吴先生的译文也是一篇佳作,译文中使用“peep”一词,惟妙惟肖地将诗人口中“不觉”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语音层面,该译文同样遵循抑扬格的翻译方法,使该诗歌节奏感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译文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尾韵一韵到底,节奏感强。但译文第二句开头的“but”一词转折的略显生硬,不够自然。不过,译文最后一句饶有新意,译文风格类似意象派诗人 Ezra Pound的In a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中的“black bough ”的感觉,使其译文形象鲜活。
相比之下,John Turner 和 Bynner 所译只是做到了字面翻译。当然,作为西方人,在不是特别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环境下已经翻译的不错了。译者John Turner在其译文的后两句的翻译上采用小句翻译的方法,传达作者内心断断续续的忧伤和痛苦。在语音层面,与前几位译者相同,押 a a b b韵,突出译文的节凑感。但是,同样作为西方译者,Bynner在语音层面按照扬扬抑格进行翻译。但Bynner认为作者是想赞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不恰当地理解了作者真是想要抒发的感情,未能体会出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在情感上的变化,例如其译文词语“light-hearted”的使用,就表达了作者轻松欢快的心情。第三句中的“the night, the storm”这两个意象不大连贯。
三、《春晓》译作对比赏析
3.1整体感情基调对比
中外五位译者因其各自语言文化,认知差异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反映不同,因而在同一首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把握上略有差异。在这五种译本中,前两位译者整体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惋惜,哀叹的感情基调。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首句“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 m lying”描写出作者慵懒躺在床上的状态,直到第二句“birds crying”作者被鸟蹄声吵醒,将“啼”译为“crying”一词,巧妙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伤感情愫,为下文作者哀春的感情加以铺垫,直至译文最后一句,译者使用“ fallen”以及感叹号结尾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哀伤之情。翁先生的译文的第一句中“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late”一词的使用巧妙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做一铺垫,使人不禁感叹诗人是为自己仕途终不见光明而感叹,又或是空有一身壮志却难以抒发而抑郁。赋予了这首诗更多译者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相比许先生的译作,翁先生连续用两个“crying”,更加突出其悲凉之感。
然而,吴先生、Witter Bynner、John Turner三位的译文则表达的是喜春之情,感情基调都是比较欢快,喜悦的。在吴先生的译文中“Slumbering”,“peeping”,“weeping”,“singing”的连续使用以“ing”收尾的词语,不仅刻画了一幅美丽的初春之景,同样也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内心情感。在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译者使用“ light-hearted ”,以及译文第二句“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都表达了作者内心轻松、欢快的情感,清晨诗人慵懒的睡醒,耳边萦绕着鸟儿的歌唱,营造出一副悠然自得、舒适安逸的田生活图。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时,译者加入个人的理解过多,导致与原文真实情感相差较大。John Turner在其译文的首句使用“suddenly”一词,表现出一种惊奇和喜悦之情,译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感知作者在爽朗的春日醒来后,突然发现周围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惊喜、惊奇、欢喜之情不由自主的抒发出来“suddenly”一词可以充分地展示出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变化。同样,第二句“ sweet birds”,“ sing”等词描写了鸟儿成群的在欢快地歌唱。因此,John Turner的译文感情基调总体是欢快,明朗的。
因而,笔者认为,翁先生的译文是所选这五个感情基调最为悲凉的一首,后三个译作是比较轻松明朗的基调。
3.2意象层面对比分析
诗中第一个需要探讨的意象是“啼声”。中外五位译者对“啼”的理解不尽相同。“啼”在这里应该译为是悲蹄,或是唱歌又或者是欢快地鸣叫?译者个人认知不同,也就是受译者主体性差异的影响,此处“啼”是应翻译为“crying”,“cheeping”,还是“singing/sing”?
在这六首译作中,对诗眼“啼”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两组: 译文一和译文二可列为一组,这两位译者将“啼”理解为“悲啼”,表達的是“悲伤之感”,都译为crying;译文三、四、五、六为另外一组,这四位译者将“啼”理解为鸟儿在婉转的歌唱,带有“喜悦之情”。简单的一个“啼”字就被六位不同的译者翻译成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可见译者主体理解之差异。
如果将“蹄”译为“singing/sing”,那么诗歌“蹄”这个意象怎样与诗歌最后一句“花落”相互呼应?结合作者身世可推测,此处“啼”应该是无奈的悲鸣。诗人满腹才华,仕途之路却极其坎坷,正常情况下,春季是四级中最美的季节,百花齐放,千姿百态,诗人应该描绘的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意境图,但是诗人却描绘的是无情风雨的摧残图,满地飘零的花瓣。这些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揭露:诗人年近四十,应进士不第,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于是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而诗的整个意境应该是苦涩悲凉的。因此,“蹄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或者说,诗人听起来是悲鸣。因而翁译和许译用词“crying”,翻译时恰当结合了诗人内心真实感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副凄凉状物图。后三个译者皆用“sing”来表达“啼”的含义,故而情感上不是那么贴切原文,显得有些浅薄。
四、总结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的一个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每位译者都有其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坏”两个字来评定一位译者的译文,这是对译文的不尊重,也是对译者的不尊重。因而,笔者以上所有观点都是从欣赏的层面来分析对比五位翻译大家的译作,从而再现译作源源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包家仁.瓮显良翻译观初探[J].暨南学报,2003.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翁显良.诗词翻译的艺术[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6.
[4]徐国萍.《春晓》英译之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姚俏梅.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孟浩然《春晓》的英译[J].江西南昌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