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2017-04-19 02:38朱仲南
南风窗 2017年8期
关键词:朱自清父爱家风

朱仲南

家庭教育里,对孩子的一问一答,也可体现出一种家风,涉及到对亲人和其他人的评价,认定,不要在孩子年幼时就随意进行,更不能让这种简单的、没有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影响孩子。

不少当母亲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逗着玩似的问孩子:你说,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孩子不懂什么辩证法,也不懂一分为二,更不知道艾思奇,结果多数孩子会大声抢答:“妈妈好”。结果姨妈们大舅们一齐嚷:真聪明,乖孩子啊,听妈妈话,有前途。

那个当爸爸的沉浸在天伦之乐中,他是赞成孩子回答的,正是因为妈妈好,才找了她当老婆。这时候,大多数男人都会咧开嘴笑,很少人会就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下去。

可当这个问题不断地重复问孩子后,却会使孩子的思维产生一種生硬判断,一种机械的取舍。他会认为,既然我说了“妈妈好”之后,得到了大家的表扬,那爸爸肯定是不好的,于是,他慢慢就不喜欢爸爸所做的事情,尽管爸爸做了对的事情,他们也不喜欢;而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尽管有些是错的,他们也认为是对的。

这种提问很容易导致一种思维惯性,到了幼儿园,孩子们就会去分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不好;上了小学,就去分哪个同学好哪个不好;到了初中、高中,同样的会分人的好坏,一切是以自己为中心地去进行机械的判断,直至参加工作后,还是“童心”未改。

有些新入行的人就带着这种思维模式去探风声,去调查研究,他们去问一些老职工:到底是李处长好还是张处长好?体制内的人一般比较老练,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说“你自己观察吧,这问题比较难回答”。于是,问人者就会感到惶惶然,觉得这里“水很深”啊。有的人到大企业,就问:你们说童经理好还是宋经理好?有的就回答,“没一个好人”。有的说,“童这个人不错,那个姓宋的,哼,毒蛇一样”。有的说,“这事复杂啊,不方便说了”。搞得那个新入职的人迷迷糊糊,不得要领,每天一上班,就觉得心跳不正常。

家庭教育里,对孩子的一问一答,也可体现出一种家风,涉及到对亲人和其他人的评价,认定,不要在孩子年幼时就随意进行,更不能让这种简单的、没有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影响孩子。要不然,只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定式,产生负面投射,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朱自清是一个聪明人,估计他小时候也觉察不到父亲的爱,父亲的好,到了他去省城念书,他目睹自己的家境在衰落,但父亲还是挤出仅有的钱,供他去读书。父亲送他上火车并安顿好他后,他望着父亲走开,笨拙地攀上铁轨边上的路基,艰难地捧回买到的橘子给他吃,分手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就转过身子离去。朱自清这时候,才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那种厚重的父爱,写出了充满亲情、深情的《背影》一文。这种父爱,是大多数男人都明白的,因为他们大抵都是这样表达爱意的。

有人说,“那也不应问这也不能问,开开玩笑有这么严重吗?教育孩子真难啊”。是的,世上有哪一样东西难得过“育人”呢?正因为我们怕难,以及我们的随意性,我们便忽视一些我们认为是“小事”的细节,做一些自认为无伤大雅的事。结果,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中遇到大大的麻烦,一些小事也会演变成大事。像“马加爵事件”,同学们要是体谅他贫穷的背景,不傲气生硬地对待他,在生活上关心,语言上宽容温和,马加爵就很可能不会做出残暴的行为。同样,马加爵如果不把自卑、仇视藏在心里,他就不会暴发恶念。

“妈妈好还是爸爸好”这样的发问,就好像问“左眼好还是右眼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要慢慢引导孩子不从简单的感受出发,而要用心去感受,用理智和客观的理念去感受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教、家风才会步入正道,才会树立一言一行的规矩。

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很难的,每逢我们看到那些开豪车,却大开远光灯的人;看到听到高声吐痰的人;看到那专门搬弄是非,造谣惑众的人;看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别人利益的人,我们便知道教育的难。面对难的事,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只能一点点去改这些事,谁都不去做,只能更难。

猜你喜欢
朱自清父爱家风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勤劳节俭传家风
父爱如山
家风伴我成长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