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

2017-04-19 19:30
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文典梁漱溟蔡元培

@紫萝

百年前,海归教授毕竟更具国际视野,更加令清末民初的学生尊重。當时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强烈冲击,但总的来说,西洋和东洋留学生都有很优秀的人,而且大部分在其专业领域表现得异常出色。

@大爱围墙面

蔡元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让人印象深刻。见了23岁、没受过正规教育的梁漱溟,只看了梁漱溟写的一本书,竟然直接让他当了北大的老师;为了让27岁、初入北大的胡适免受保守派的质疑与攻击,竟然帮胡适“造了假”,称其家族有深厚的“汉学”渊源。正是在蔡元培这种只看人的核心竞争力的思想的指导下,1918年的北京大学“全校教员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龄仅30余岁。35岁以下43人,其中陈独秀39岁,梁漱溟24岁,徐家璜25岁,朱家骅26岁,李大钊、刘文典、胡适28岁”,这么年轻的师资阵容,在当今的大学真是无法想象的。

@爱着诗歌的小小范

那个时代的留学潮是中国近代新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期的《看历史》又重温了过去的时代变革,不禁让人感叹,或许如今留学生的基数太大,且今日又是多元化的时代,以至于今日与百年前相比,留学的“清风”似乎少了,负面的消息反而多了。如今回顾起来,那个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转型期,竟然有了一种特殊又强烈的魅力。

@爱武装

作为一名军事迷,一直喜欢“解密”这个栏目的稿子,故事好看,写得大气磅礴。枯燥的武器背后的历史才是最精彩的。

@First Noel

最近看了《重读<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又看了美国电影《降临》,有种奇妙的想法,看着《降临》中的美国语言学家挖空心思地对着外星人拼写字母想让外星人会意,心想要是写中文多好啊,象形文字,外星人肯定容易理解得多。中国文字确实是个奇迹,语言与文字平行发展,文字并非是表音的工具,文字也不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如今的我们能够直接阅读2000年前的经典,只不过外国人想学汉语,确实比较费劲就是了。

猜你喜欢
刘文典梁漱溟蔡元培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刘文典的三次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