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密一疏的新首都

2017-04-19 16:49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东非都城坦桑尼亚

陶短房

导语: 为建设好这座新都城,坦桑尼亚人可谓绞尽脑汁。原来规划新首都时人们把什么都算计到了,却还是漏了一样——水。

东非大国坦桑尼亚原本有座200多万人口的大型首都——海港名城达累斯萨拉姆,但1973年9月,当时的尼雷尔政府却下达了一个惊人的命令:迁都,把首都从繁华的达累斯萨拉姆,迁到西边486公里外、中央高原上一座人口仅两万多人的小城镇——多多马。

根据官方的资料,迁都的理由,一是为了国防安全和开发内地,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多马是坦桑尼亚国土的几何中心点,因此有人戏称它为“圆规量出来的首都”。

当然定都多多马绝不会真的是“拍脑袋工程”,还是有不少讲究的:这里不但是中央铁路和开普敦-内罗毕公路两大交通命脉的交汇点,还是历史上阿拉伯人从东非到内陆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有悠久的贸易历史,定都于此可以方便辐射全国;这里气候温和干燥,除了个别月份,温度很少超过30度,较诸湿热的达累斯萨拉姆也更舒服一些。因此尼雷尔政府下达指令:10年内把多多马建设成一个规划严密、功能完整的新都。

为建设好这座新都城,坦桑尼亚人可谓绞尽脑汁。比如为节约空调,他们规定市区房屋不得超过3层以免妨碍空气流通,因此多多马是一座没有高楼大厦的都城;为改善城市秩序,他们特意把居民区设计成清一色的四个小区+一个中心的形式,而每个小区里又以10户为一“小组”,可谓整齐划一,分毫不乱;他们还规划了通往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多达20个的部委建立了办公楼。

由于经济困难,好事多磨,直到1996年2月,国民议会才终于搬到这里,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13年,且大多数部委却仍旧留在达累斯萨拉姆办公。是新都城还没完工么?当然不是,别说办公楼,就连最耗时耗工的公路网也修的差不多了。原来规划新首都时人们把什么都算计到了,却还是漏了一样——水。

多多马是个高原城市,旱季从4月下旬到12月初,长达7个半月,而雨季则短到仅有4月和12月的共6个星期,年平均降雨量僅570毫米,而由于是草原植被,蒸发量却大得厉害,因此历史上常闹旱灾,1917年的旱灾,曾把这座当时有7万多人口的城市弄得宛如地狱,死亡人数多达3万,许多人背井离乡,当初讨论新首都时,就有人以此为由反对多多马计划,但政府却采信外国专家的意见,认为多多马地质结构富含地下水,水源不成问题,终于拍板定案。

结果计划没有变化快:首先,这里固然地下水丰富,却是个土质疏松的地方(多多马的意思是“大象陷住脚的地方”),水源根本存不住,打井也要打很深才有水;其次这里没有大江大河,仅有的一点降雨又过于集中,靠蓄水也起不了太大作用;最后,这座城市在被定为首都后,人口暴增,30多年功夫,从两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原本计划中“绰绰有余”的供水量自然跟不上形势变化。

针对此当地人颇想了些办法对付。他们淘汰了很多用水量大的农业作物,而改为发展耐旱的葡萄种植,并因此建成了东非最大的坦噶尼嘎葡萄园和葡萄酒厂;他们成立了各级水利委员会,设立了统一的水利基金,为各居民区和村庄修建水井,并为每口水井配备了值班员;他们还修建了一些小水库和小水坝,以缓解旱季的水荒。

不过人口还在膨胀,这些土办法终究解决不了大问题,没有稳定的水源,连自来水系统都发展不起来:偌大一个首都,几十万人口,只有6700个小水表,用水户仅8900,每天自来水供应量才40000立方米,用“杯水车薪”形容毫不夸张。也许,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从遥远的几座大湖修建水渠,把水引过来,可是这种办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坦桑尼亚自身所能担负,暂时只怕真个是“远水不解近渴”了。

猜你喜欢
东非都城坦桑尼亚
论马及马及起义与德属东非殖民地政策的调整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坦桑尼亚2020/2021财年粮食供应充足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一个小奖品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Safari在东非大草原
杨国杰设计作品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