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文化大会”做了什么

2017-04-19 16:41杜雪
世界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汉学鹏程大会

杜雪

(導语)首届“世界汉文化大会”是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我们可借此了解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将以怎样的方式走向四域融合的新局面。

2017年3月24-26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世界汉文化大会”在北京圆满举办。大会由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主办。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与会嘉宾来自与汉文化推广相关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有知名汉学家,国家文化政策制定官员,出版、展演、影视等文化产业领域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非营利文化组织专家,各国外交使节、文化参赞,文化机构代表,全球各地华人区机构代表,以及国内外重要媒体代表等。

大会从“汉文化传统的传承意义”、“汉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与利用”、“学术与产业的互动”、“汉文化的国际传播”、“汉文化产学合作的未来”等多个维度,围绕推广汉文化、实现产学联动的核心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重构天下观”——汉文化研究的新融合

稻畑耕一郎教授就日本如何保护并利用在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发表专题演讲。

作为首届“汉文化大会”的发起人,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汉文化传统的传承意义》的主题演讲。龚鹏程教授首先谈到了“汉学”的涵义和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汉学”其实是外来学科,是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基于了解中国和汉文化的需要,关注、研究相关问题的学问。参与其中的,除了学者,还有商人、传教士等多种不同身份的人。到19世纪,“汉学”正式成为了现代意义的学科,这一学科无论研究角度、方法都带有从域外看中国的特点。

那么所谓的“汉文化”又是什么呢?龚鹏程教授提出,汉文化的源头是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代形成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基本文化框架,而这次大会谈论的汉文化是指从汉代发源,逐渐扩展到整个东亚形成的汉文化圈的文化,既关注汉文化的“源”,也关注汉文化的“流”。可以看出,“汉学”与“汉文化”的概念本身即含有交流与传播的内涵。

而此次汉学大会的核心主张则是达成几个不同层面上的“融合”。首先,“汉学”本身的特点是由外部向内看中国。那么国内学者关注汉学研究,就是从内部向外看。龚鹏程教授提出,弘扬汉文化,并非像单纯的宣扬国威一样,而是通过借助汉学研究的外部观点与国内的观点相互交流,达到“四域融合”,从而使汉文化的发展更为丰富、更为健全。

龚鹏程教授谈到的第二个融合,是希望在“汉文化”这一主题下的学术研究,能够打破现代学科分支的界线,实现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龚鹏程教授提出:“要研究中国整体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总体的文化内涵,正因为这样,所以必须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互相综合的角度才能够进行汉文化的研究。”

除此之外,达成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融合也是此次大会的题中之义。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汉文化相关的产业都在蓬勃发展,实现学界与产业界的交流联动,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汉文化的发展。

龚鹏程教授谈到的第四个融合,则是学术与生活的融合,是指将汉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现代文明与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例如尝试借助汉文化研究的成果,重新规划城市和居住空间,让汉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等等。龚鹏程教授引用《庄子·天下篇》中“道术将为天下裂”和西方“巴别塔”的典故,感慨自古以来分化和隔阂所带来的文明发展弊端,并倡议重新构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理解、共同发展文化的新“天下观”。

“百家争鸣”——汉文化推广的多重视野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阿联酋、韩国、日本、泰国、香港、澳门、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与会嘉宾济济一堂,就学术研究、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等不同领域发表了丰富多彩的演讲,就汉文化推广的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美国国际东西大学校长成中英教授题为《中西文明内涵对文化产业发展动力的启示:兼论中国文化产业何处去?》的演讲从哲学方面入手,阐释了中西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差异和联系,他提出:“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不一定落入到西方文明里面,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使自己的文化更丰富。”成中英教授认为,文化创新应该有其内在哲学体系,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宇宙观、“天地人”和谐的哲学思想,既能够适应现代资本方式、科学技术,也有益于产生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中国古籍研究所所长稻畑耕一郎教授就日本如何保护并利用在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发表了专题演讲。他介绍到,过去日本有三类文物保护政策,具有价值的古代物品被指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寺院、名刹、遗迹等被指定为“史迹”、“名胜”,此外还有“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但这样的保护政策偏重于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没有考虑文化遗产的利用问题。

近年来,日本开始了着眼于文化遗产利用的“日本遗产”政策。以古籍为例,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古籍原本只保存在收藏单位的库房里,难以被大众利用,而现在随着技术发展和政策推动,古籍文献被拍照、扫描为电子资源,成为可以方便利用的文化财富。又例如“近世日本的教育遗产群”。作为第一件“日本遗产”,“近世日本的教育遗产群”由分布于日本各地的学校旧址组成,如水户市的弘道馆、足利市的足利学校、备前市的闲古学校、日田市的咸宜园等,其中还包括日本最古老的孔子坐像(1535年)、宋版古籍等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相关的研究中心、博物馆得以建设并对公众开放,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在发言中梳理了中俄文化的差异、中俄交流的历史,指出中俄关系是在文化和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她谈到,在近千年的岁月中,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至16-17世纪,两国开始相互交流往来。波波娃认为,俄罗斯文化形成于欧洲标准之下,其文化政治传统主要基于国际间的“水平关系”,即国家间权利平等。而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占据文化中心的地位,众多邻国借鉴、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也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垂直关系”,即从高级到低级的宗属关系。波波娃指出:“中俄关系形成在文化和平的基础上,两个国家避免了战争,并采取了友好的政策,有着良好的贸易关系。民族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国家的对外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论坛发言之外,“世界汉文化大会”还组织有礼乐表演、赴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访古籍善本保护计划等文化考察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推动汉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继往开来”——汉文化推广的当代意义

首届“世界汉文化大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立意宏大、包罗万象,打破了以往个别领域、具体问题的单一讨论模式,取而代之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交流模式,是一次大胆创新的汉文化推广实践。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这一体系包括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多个方面。

此次“世界汉文化大会”产学联动、中外汇聚、各领域融合的宗旨理念正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相吻合,是一次有益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

据悉,“世界汉文化大会”将每年举办一届,力求传播汉文化研究、交流领域的最新动态,宣传在汉文化发展、传承与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单位和事迹,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汉学鹏程大会
GLEASON’S PROBLEM ON THE SPACE Fp,q,s(B) IN Cn*
A PRIORI BOUNDS AND THE EXISTENCE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WEIGHTED FRACTIONAL SYSTEMS∗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THE CAUCHY PROBLEM FOR THE TWO LAYER VISOUS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