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特朗普选择对巴沙尔政权动手,主要是迫于国内政治压力。而在此前一段时间,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吹响集结号,重新巩固美国与中东传统盟友或伙伴间的关系。
当地时间4月7日凌晨,位于地中海的美军“罗斯号”和“波特号”导弹驱逐舰上,战斧式巡航导弹腾空而起,直扑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附近的沙伊拉特军事机场。空袭持续了数十分钟,美军共发射59枚导弹,造成叙方6人死亡与数人受伤,摧毁了机场跑道以及数个物资补给点。
导弹落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他称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打击,旨在回应叙利亚最近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4月4日清晨,叙利亚西北部与土耳其接壤的伊德利卜省发生化学武器袭击事件,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美国国防部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8日,美国在叙利亚实施了7469次军事打击行动,其中绝大多数是空袭,辅之以少量的特种作战。但这些军事行动的直接打击目标都是伊斯兰极端分子。4月7日的空袭,是美国首次把军事打击对准叙利亚政府目标,性质完全不一样。这是否意味着,奥巴马政府时期基本已经完成从中东“抽身”的美国,正在“重返”中东?
这次空袭之所以让外界感到意外,主要是因为与特朗普在叙利亚危机,乃至整个中东问题上的一贯表态不太一致。2013年8月,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特朗普,在推特上建议奥巴马总统不要用“愚蠢”的空袭惩罚巴沙尔。2016年10月,也就是美国大选激战正酣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在叙利亚问题上,如果听希拉里加大介入力度的建议,那将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特朗普不愿蹚中东这趟浑水,态度真诚得让人感觉不真实。就在最近的3月30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还表示,巴沙尔的去留问题应由叙利亚人民决定。这个表态几乎是俄罗斯立场的重复,迥异于奥巴马逼巴沙尔下台的立场。同一天,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尼基·黑莉也做出表态,称美国将把重点放在打击伊斯兰极端分子上,“我们的优先考虑已不再是让巴沙尔下台”。
4月5日,特朗普在会见到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叙利亚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已经改变了他对巴沙尔的态度。同一天,蒂勒森表示“巴沙尔已不再适合统治叙利亚”。尼基·黑莉指责巴沙尔是“战争罪犯”,称“若联合国安理会不采取措施(果然,美英法之后的草案未获通过),美国不排除单独行动”。与此同时,美方开始酝酿“单独行动”的3种方案,特朗普从中选择了导弹袭击。
“美国是世界的良心,我们绝不会逃避这一角色。”尼基·黑莉在就任驻联合国大使后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平民遭化学武器毒杀的惨状,无疑能激发道义冲动,但这并不构成绕过联合国实施惩罚性空袭的充分理由。因为同样的事件2013年也发生过,当时的商人特朗普的表态,却“理性”得像资深政客。
从美国政界反应看,特朗普选择对巴沙尔政权动手,主要是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化武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说:“当特朗普和巴沙尔与俄罗斯关系亲近时,平民和儿童正在叙利亚遭受磨难。”她这话含沙射影,直接戳到了特朗普的痛处—与普京之间的“暧昧”关系。
“很遗憾,巴沙尔政权现在感觉大权在握,这一周我们的政府更是安抚了巴沙尔,并且接受了莫斯科和德黑兰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艾略特·恩格尔的这番话,矛头直接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雷同”的叙利亚政策。正是在重重压力之下,特朗普不得不做点什么,来证明他并非与普京惺惺相惜甚至受其操纵。
叙利亚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在時间点上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以美国对此事的回应,作为判断政策是否变化的节点,并不可靠。更值得关注的是,早在这起事件发生之前,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布局已经开始。
这些布局,以外交为主、军事为辅,力度明显比奥巴马政府时期要大。从战略效果上看,包括但不限于反恐。
01.沙伊拉特空军基地机堡遭轰炸前的照片02.03.04沙伊拉特空军基地机堡遭轰炸后的照片
很少有人注意到,第一个打电话给特朗普祝贺其就任总统的,是埃及总统塞西。4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接待来访的塞西,双方交谈甚欢,承诺“重启”美埃关系。3月30日,国务卿蒂勒森访问土耳其,称赞其为打击“伊斯兰国”的“关键伙伴”。3月14日,获邀访美的沙特国王之子、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特朗普就共同打击“伊斯兰国”达成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土耳其、沙特与美国的关系,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不是紧张就是冷淡。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这三个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从冷淡转为缓和,或者跃上新台阶。但特朗普政府正在吹响集结号,重新巩固美国与中东传统盟友或伙伴间的关系。美国外交影响力的提升,必将侵蚀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即便特朗普本人没有此意,客观上也会造成这种效果。
3月初,美军4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和陆军游骑兵被派往叙利亚。加上此前已经部署在叙利亚北部的500多名美军,目前美国直接部署在叙利亚的军队已近千人。此外,据美国军方透露,五角大楼计划近期向科威特派遣2500名空降兵,参与今后针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行动。虽然特朗普政府没有也不太可能大幅增兵,但在军事姿态上与其前任有明显差异。
叙利亚危机已延宕6年,在此期间,中东的权力重心已经发生位移。俄罗斯通过深度介入扩大了在中东的影响力。土耳其与伊朗也以直接介入叙利亚危机的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地缘政治分量。而且,俄罗斯同时与土耳其和伊朗保持着合作。西方在中东事务上的瞻前顾后,导致影响力下滑。以沙特为首的盟友,少了西方的支持,表现得有心无力。特朗普政府的中东布局,很可能逆转这一趋势。
特朗普向来认为,“伊斯兰国”而非巴沙尔政权,才是美国的心头之患。这也是他主张与俄罗斯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打击“伊斯兰国”,不纠缠于巴沙尔去留的重要原因。这次空袭行动,是否意味着美国将把枪口转向,先“解决掉”巴沙尔政权呢?尽管特朗普政府内部也会存在这种考虑,但实际操作起来,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近两年来,巴沙尔政权扭转了国内战场形势,恢复了对主要城市的控制,相对于几年前,更难以被美军和反对派“连根拔起”。而在美军空袭叙军用机场后,普京表态称,美国此举“将严重损害俄美关系”。如果美国加大空袭力度,不可避免会与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准军事对抗(这次遭美国导弹打击的叙利亚军用机场,俄罗斯战机也在使用,只是美军有意避开了俄罗斯目标),这是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避免出现的状况。更何况,在叙利亚政治转型尚未见到曙光时,巴沙尔政权轰然倒塌的严重结果,是美俄都难以承受的。
“过去十年的教训之一就是,一旦这个地区出现权力真空,极端分子就会加以利用。”这是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历练多年的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忠告。特朗普政府的国防部长马蒂斯,对中东事务的熟悉程度不在彼得雷乌斯之下,对“教训”的认识也不会逊于他。特朗普政府不可能不明白,权力的真空会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成长的沃土。
对于美国打击叙利亚空军重要设施,俄罗斯称这是“对主权国家的侵犯”,伊朗表示“强烈谴责”。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盟友纷纷表示“支持美国的行动”,中东的盟国土耳其、沙特、以色列也做了类似表态。如果以表态的异同来划分阵营,这一幕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美军倾泻而下的导弹,把此前变动的“敌友”棋局,“炸”回了原先的模样。
此前有媒体报道,蒂勒森将于4月12日访问俄罗斯。但4月7日,美方表示此访“没有获得莫斯科的允许”。莫斯科让蒂勒森吃闭门羹,直接原因当然是美国空袭叙利亚。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俄美在中东的明争暗斗。中东局势的发展,或许还会按照熟悉的剧本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