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子”们

2017-04-19 23:19唐博
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穿山甲战国风骨

唐博

最近,“穿山甲公子”的爆红,让今已不多用的“公子”尊称从历史和辞典中,重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鲜活而生动起来。这可能是继“小姐”由深闺称呼之雅而至娼门称呼之俗之后,又一个可能沦陷的古雅称谓。

考证源流,“公子”一称始现于周。周天子分封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爵的儿子被尊称为“公子”,孙子则尊称为“公孙”。《通志》:“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姓)氏者。”《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公子”,是一个天团,史称“战国四公子”。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此扩大本国势力,对抗强秦的入侵,挽救國家危亡。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尽管最后都没有实现,但他们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以及对人才的礼遇,使天下名士、方士,归心投诚,一时名望。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齐国公子孟尝君、赵国公子平原君、魏国公子信陵君、楚国公子春申君。

以诸侯之子称“公子”,“战国四公子”既是轰隆的先声,也是历史的绝唱,他们运用人才来拯救国家于危难, 看重忠信仁义,因才施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时人和后人的眼里,“公子”之称,不仅关乎他们对诸侯之子这个社会阶层和等级的高度认可,更关乎他们发自内心对有为且有德才者的尊重和敬仰。

这种尊重和敬仰空落了将近2000年,直到明朝末年,方有了新的精神投射。那便是“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的出现。

四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以翰墨辞章而担负天下兴亡的重任。陈贞慧既是文人,又是东林党魁、都御史陈于廷之子,身份显贵;方以智则出身世家;侯方域、冒辟疆风流倜傥,以传记散文为投枪,勇斗阉党余孽,甚为时人称道。他们身上,既有“战国四公子”忧于国事的风骨,又对礼贤下士的精神进行了新的发扬:爱宾客、广交游;出则忠义、入则孝悌。他们的“四公子”组合,与“战国四公子”组合最大的不同,是已经跳出了诸侯之子这个特定的阶层属性,而成为那个时代有风骨的读书人的代称。

只可惜,他们和“战国四公子”的宿命是一样的,都未能挽救国家危难于既倒,明亡后的不同命运,更增加了“四公子”的悲剧色彩。或许于此,方才显出了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珍贵品质。

近代史上的“民国四公子”组合,无论是张伯驹、袁克文,还是溥侗、张学良,都不难看出他们豪门士族的背景。人们之所以将他们以“四公子”合称,第一因于他们出身豪门士族这个共同点,还因他们大都热爱琴棋书画。此外,他们一律年轻英俊、天资才华、风流倜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像极“明末四公子”。只是,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民国四公子”并非个个都从心底里愿意或者积极参与国事,除了张学良外,他们中的其他三公子,更愿意躲入书斋,学诗作文,钻研琴棋书画。历史上,“战国四公子”和“明末四公子”忧国伤时的风骨,在他们这个组合里,已经淡化若无了。

从“公子”这个雅称和尊称演进的历史脉络来看,很显然,除了出身富贵人家这点,“穿山甲公子”不配在精神层面享有“公子”这个称谓。网民此番热情地给他贴上“公子”这个标签,自然绝少尊敬的本意,反倒多了些调侃、戏谑甚至嘲讽的意味。此次“穿山甲事件”对“公子”一词的荼毒,具有典型的转折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子”这个词条要修订,将来或许应该加上一个新的注解:对那些无脑炫富的人的一种蔑称。

猜你喜欢
穿山甲战国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穿山甲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山猫和穿山甲
麻辣战国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