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路上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

2017-04-19 16:35潘梦丽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关键词:思政课经验

潘梦丽

摘 要: 目前,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作者就高校思政课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呼吁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总结经验,与学生同频共振。

关键词: 思政课 经验 同频共振

一、“爱的教育”进入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应予重视。

思政课理论性很强,所以有些学生不能适应。

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课?大学生可不像高中生那么听话;可引入“爱的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

二、面对思政课的现状,教师应如何应对

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也有许多现实问题。如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名牌学校的经验,未必能适应边远地区的高校。例如:

1.复旦大学思政课上,师生共同提出议题,并一起讨论,时代气息非常浓。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会学生学术研究的方法。

但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从小没有发言的习惯,讨论课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生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欠佳。另外,西南边疆的学校,一些老师的素质偏低,部分老师自己缺乏研究能力,怎么教学生思考研究问题呢?

2.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立体教学。包括立体讲台:专任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多元团队:院内师资+校内学者+校外专家;立体教学:案例课+研讨课+社会实践。

“形势与政策小组”是北师大小有名气的时事类学生社团,让大学生为大学生讲课。其实,让大学生讲课,只能偶尔为之,不可能一直进行。作为老师,讲一节课需要准备一天甚至更长时间,如此进行,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必然受到影响。

3.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式教学强调“生活即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在实践中对接理论;案例教学是将微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证明,微电影教学就像饺子一样只能偶尔吃,虽有新鲜感,效果好,但费时间,制作困难。

4.江西师大孟教授用自己独创的方式打着快板给学生上思政课。据江西师大的学生反映,他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常常爆满。但细细考究,快板教学虽形式新颖,却只是一种治标之策。

5.2011年,上海建桥学院推出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把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纳入制度保障,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扶贫帮困、尊老爱幼、义务家教、法律援助、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累计满30小时的,可获得2个学分。此项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发现,某些学生为获取学分而不得不进行雷锋志愿者活动,思想境界没有真正提高。

6.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思政课考试“一人一卷”,主要是客观题,并上机做题。缺点是客观题不能反映思政课的全貌。

三、如何让高校思政课程与学生思想“同频共振”

1.让“高高在上”的“接地气”

一方面,要建立理论和现实的连接。教师应吃透理论并紧密結合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实际,先说服和感动自己,再去引导学生;要从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在授课技巧上下工夫。教师应学会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解疑释惑;把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绘画、小品、微电影制作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是专题研究式教学。实行多教师联合授课制,每名教师集中精力于其所负责的教学专题,深入研究该专题所旁涉的各种知识板块,多维度、全方位地将教学专题讲深讲透。二是案例分析式教学。激励教师不断提升理论传授与实际问题相互对接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大学生心理和思想观念实际,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大学生热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探寻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

2.让“低头族”抬起头来

实现“课内教”与“课外延”的有机结合。要让“低头族”抬起头来,就要主动适应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定期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编辑,并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融入和强化引导职能,润物无声地发挥“宣教”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要有“真心”和“爱心”,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开放分享。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学会怎样思考,以达到情感或思想的共鸣,实现“讲出来”与“听进去”的统一,让思政课“叫好又叫座”,让学生感觉既“动听”、又“动心”,告别思政教育课“60分万岁”的学习方式,由“要我上”转变为“我要上”。

3.培养大学生的情操

人的内心需要一方净土,把学生的视角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境界。教育学生不要以短浅的目光看待思政课,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思政课的学习。

把宇宙的本质、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死亡、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应当怎样成长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及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都明白地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思政课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以儒家哲学体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第一位,讲究道德文明,重视忠孝道义,形成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重塑民族形象。使共同理想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个人信仰,形成文化认同感、文明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找到成长的动力和心灵归宿。

参考文献:

[1]王烨捷.复旦大学“抢救”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015-3-28(1).

[2]李薇薇.一场微电影与思政课的幸福相遇[N].中国教育报,2015-1-5(10).

[3]周雪梅.立体课堂:让思政课“火”起来[N].中国教育报,2014-9-15(9).

猜你喜欢
思政课经验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