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摘 要: 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地球科学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人才吸引、培养、输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困难。本文针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学校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以此探索地球科学学科专业认同与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對问卷四个部分的量表分别进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數据分析,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區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識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7).
[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