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曦
在特朗普就职搅动美国社会之际,日本右翼又给自己“加戏”了。面对一段由两名美国背包客发布的旨在揭露APA酒店“客房内放置宣扬右翼历史观的英日双语书籍”的视频,这家日本排名前四的连锁酒店集团完全没有道歉反省的意思,还挑衅性地将书中所列的南京大屠杀相关文字附在媒体声明之后,声称“希望指出这些内容的错误”。在遭到中韩两国的强烈批判和抵制之后,APA才勉强同意在亚冬会期间“暂时”撤下札幌酒店房中的右翼书籍。
此次发端于社交媒体的舆论骚动,再一次将日本右翼的话题搬上了主流媒体。与“草根右翼”不同,像APA Hotel集团社长元谷外志雄这样的“精英右翼”更隐蔽,能量也更惊人。
懂得包装的“精英右翼”
每年8月15日前后,靖国神社门前都会有大量穿着旧日本陆军军服、打着膏药旗招摇过市的人士。即便在“日本可以说不”甚嚣尘上的1990年代,这种配合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的民间表演,也还是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广泛担忧。
嗓门大、人数少的“草根右翼”多数是生活失意者,希望复兴虚妄的“皇国荣光”,他们以宣传车上的大喇叭或游就馆前的列队仪式,来宣泄对自身边缘化境遇的不满。而像APA Hotel社长元谷外志雄这样西装革履的右翼则完全不同,他们虽未刻意隐瞒自己的右翼立场(有些人甚至十分引以为荣),但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却普遍是派头十足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被立场右倾的媒体“精心包装”的专家学者们。
实际上,在安倍晋三2007年匆匆下野后,主动接近和扶持他的“朋友”们,正是以元谷外志雄为代表的“精英右翼”。他们渗透和掌握产官学各界的高层,组织严密,奉行严格的“小圈子”政策,得不到信任的外来者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行动力强,且懂得包装右翼立场,讲究协调一致,防止过分强烈的右翼色彩引发民众的反感。
借助这些精英右翼的人脉、资金和影响力“重夺相位”的安倍自然投桃报李,向这些右翼朋友敞开了政权的大门。2016年底内阁改组后,19名阁僚中有15名来自超党派右翼团体“日本会议”。在这一组织纲领中明确写入修宪、主张扩大集体自卫权、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右翼团体中,会长、副会长、顾问等职务多由资深政客、大型企业社长、宗教领袖、教育界高层、媒体高管等充任,人脉广泛,能量极大。就是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右翼组织,却很少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在日本主流媒体圈几乎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围剿进步媒体”的三板斧
密室政治和小圈子决策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但像安倍这样依赖密室政治和小圈子决策的首相,却是战后日本罕见的。在日本这片阴谋论的“沃土”上,安倍和右翼的互相勾结下,一方面是右翼势力的潜滋暗长和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是扼制朝野右倾化的力量被严重削弱。
在2016年7月国会参议院换届后,自民党以绝对优势控制了两院的议席和议程,并且通过修改党内条例的方式,为安倍继续连任党总裁和首相开绿灯。在野党方面为了避免泡沫化,也只能选择“在野大联盟”的方式对抗强势执政党。在整合过程中,民主党对选举利益的考量被放在了优先位置,不惜与身处右翼阵营的日本维新会匆忙达成一致。这种选举对策型整合,被时任自民党干事长谷垣祯一讥讽为“政治野合”;后续的整合方针和效果,也遭遇了广泛的质疑。从技术上说,如果自民党以长期政治前途为赌注(毕竟很多民众支持自民党是因为经济,而不是修宪),强行完成修宪的既定方针,目前日本国内缺少制衡的力量。
作为传统进步力量的媒体,也在安倍任内受到了沉重打击。安倍继任首相以来,接连发动了“围剿进步媒体”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安保法案修改。安倍政府制定、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限制权力机关的“内鬼”向大众媒体泄露关键决策情报,并对窃密和泄密行为予以重罚,以期吓阻大众媒体和社会力量干预安倍“司令塔”的决策。
第二板斧就是在传媒系统内安插亲信。这一举动突出体现在日本最大的公共事业媒体法人“日本广播协会”(NHK)运营委员会的人事布局上。根据NHK的章程,由12名运营委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审核NHK的运营方针、经费和人事等各项事宜,是NHK的核心决策机构。运营委员由国会众参两院提名、首相任命。安倍2012年底上任后不久,就将臭名昭著的右翼作家百田尚树、支持修改和平宪法的长谷川三千子等人,安插进运营委员会,后又委任三井财阀的前掌门人籾井胜人为NHK的会长。籾井胜人以嘴大和胆大著称, 2014年元月上任以来屡出否认慰安妇真实性、鼓吹日本拥核等惊人之语,经常成为争议话题的中心。在经历过频繁的人事调整之后,NHK的报道方针一改之前的相对中立,发生了明显倒向执政当局的变化。
第三板斧则是直接砍向了行使輿论监督权的媒体。作为与《每日新闻》、《读卖新闻》齐名的日本三大报之一,《朝日新闻》一直持左翼进步立场。2014年8月,《朝日新闻》宣布撤销1991年至1992年的一系列文章;该系列文章引用日本军人吉田清治的证词,证明日军在济州岛暴力强掳女性,强迫其成为慰安妇。轰动一时的“吉田证言事件”爆发。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甚至宣称,吉田清治的证词是日本承认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的基础,现在证明该报道失实,“河野谈话”的基础也已崩溃。各大右翼媒体都试图借此机会,彻底否认日本军队在各国强征慰安妇的事实。
以“报道的瑕疵”围剿左翼媒体,迫使其转变立场或信用破产,是特朗普政府的新尝试,却是安倍政权的老套路。在左翼旗手《朝日新闻》难敌右翼汹涌而来的口水,被迫妥协之后,日本媒体圈果然出现了“寒蝉效应”。越来越多的媒体不再坚持发声、独立报道,而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充当安倍政权的“书吏”;大众媒体的万马齐喑局面,正在一点点成为现实。
日本民众“暧昧的沉默”
即使是对熟悉日本的人来说,日本的舆论气氛也是让人困惑的。普通日本人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政治倾向,因此让部分论者产生“吾道不孤”的错觉,总是强调“一小撮”右翼分子和“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之间的比例关系,沉迷于日本社会少数正直敢言的左翼人士虚妄的力量感中。然而,日本民众的态度却十分耐人寻味。
实践证明,人往往会被主观感受驱使,会错情表错意,然而数据不会。根据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每月定期发布的匿名电话舆论调查显示,2015年8月声势浩大的反安保法案大游行,曾经令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低至37%,但负面影响也没有持续太久。特别是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安保法案、TPP等争议性较大的政治议题逐渐尘埃落定,安倍内阁支持率全年始终稳定在50%~60%的“安定区间”,不支持率则长期在40%左右的低水平徘徊。对于把右翼思想当作执政“金刚钻”的安倍来说,日本民众这种暧昧的沉默和实打实的选票支持,实际上是一种默许、纵容甚至是鼓舞。
安倍将“美丽日本”、“正常国家”等口号当作包装纸,为右翼思想招魂张目。战后和平主义作为日本的国策基准,为日本带来了长期的繁荣与稳定。战后70多年来,以国家主义为代表的右翼思潮在日本几经沉浮,曾经也遭遇过广泛的批判并被边缘化,但始终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着“战后一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泡沫经济破灭、历史修正主义横行的背景下成长的新一代日本人中,对右翼民族主义的认同和耐受程度正在增加。反对重走自我毁灭老路的声音在减弱,而且越来越孤独。
战后和平主义还有多大民意基础,会否在“平成一代”因后继无人而最终遭到抛弃?日本社会的普罗大众极少觉悟到,任由右翼为所欲为是一个“盲人瞎马,夜临深渊”的险途。被轻视的“一小撮”右翼势力逐渐回归主流视野,在日本民众的沉默和视而不见中,试图夺取整个国家发展的主导权,这无疑是个令人不安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