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麒淋
孩提时期的我,在祖父的带领下,早早拿起书本,进入古诗词的殿堂。
祖父还算和蔼,是位矍铄的老者,莫看他佝偻着腰背,教起诗词来可是大有风范。晨起散步时他吟“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教导孙辈时他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春踏青时他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夏日赏荷时他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末闲逛时他叹“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冬夜独坐时,他又怀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念上了一些时日,我的小脑瓜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喜欢李白的诗,向来豪放洒脱,不拘一格自成风范,总使我想起行侠仗义的各路江湖高手云游四海,不少诗还让我觉得颇为有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面对我洋洋自得的体会,祖父在一再宽宏的微笑后终于有一次长叹:“可终究只有子美的诗忧国忧民最为动人呐。”我愣住,为祖父眼角的晶莹泪滴,像是情感猛然迸出,又像是心思点点渗透,我不知道,用当时那一双稚眼去看也无从知晓,祖父的心早已是蓄雨的云?杜甫的诗我也有所了解,那济世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深沉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我看来虽然可敬,可总觉得杞人忧天,无法理解。
拾级而上,聆听盛唐欢声笑语,体会晚唐凄风苦雨,诗书滋味愈加香醇悠长,但有时却因学业繁重无奈相弃数日,再读,亦无法静心慢品。偶然与祖父聊及,他已苍老了许多,吐字也模糊不清,却坚定地告诉我必须坚持下去。他说,他一直为错过了参军而愧疚不已。那时身子弱的他虽然年轻,却只能顺从长辈当了个稳妥的教书匠。但他的奉献热情丝毫未减,将生命的意义放在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将古典文学传授下去,学生的成就是他最大的满足,这便是祖父报效祖国的方式。听罢祖父对诗、家、国、人生的讲述,我恍然于杜甫之诗的真切动人,胸膛中跳动愈加激烈的一颗少年心似乎具备了一股前进的力量……
墻角灯光下,今日的我在奋笔疾书,耳机里传来潺潺的乐音:“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起身离座,我也不禁微叹:这位流浪歌手在成名之前,也一度迷惘,但是他在异乡的城市里只想唱自己的歌,将练习的背影留在地平线,即使是现在,也坚持民谣,喜欢简朴。那样宛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的歌声,正是受人喜爱的原因吧。那干净的声音,纯粹的坚持,一如纸上誊抄的诗词,历史留下的精髓,怎会被琐事烫下句号?
诗词长河无穷无尽,静待邀游。幼时捡拾起的 “珍宝”,怎能不好好爱护呢?祖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的是国家;流浪歌手不畏艰难坚持唱出自我,为的是当初的梦想。无数逆流而上的鱼儿拼得也兀自欢畅,这大千世界里的每一个奋斗的生物,都是向着自己生命最终意义出发,而过程,自然半丛荆棘半丛鲜花。
漫卷诗书,藏着我的追求与探索;书香悠长,裹着层层汗水片片欢笑。路,总是要一直走下去。
重庆市八中宏帆初级中学
作者与诗书的渊源很深,这大概得益于孩提时祖父的教诲与引领,而对诗歌的理解,也是作者一个心路成长的过程——从小时候的即景背诵,到长大后崇拜李白诗词的豪放洒脱,不解杜甫诗词里的沉重和苦难,再到听了祖父对诗、家、国、人生的讲述后,作者恍然于杜甫之诗的深厚情感……
然而对诗词的喜爱,也会被生活中的功利琐事所扰,作者也有迷茫困顿之时,此刻祖父对教书育人的坚持,流浪歌手对音乐的坚持,都成为鼓舞作者继续漫卷诗书之路的力量。读诗的滋味,不正是成长的滋味吗?
【适用文题】成长的滋味;走在诗词的路上;一路前行……(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