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古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

2017-04-19 15:34刘倩忠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刘倩忠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进行统计和内部分类,并对“喊喊”、“忩忩”两个重言词进行简单的考释。

关键词: 重言词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内部分类 简单考释

一、重言词概说

关于重言词,向熹在《简明汉语史》中说:“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词。”周荐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说:“作为词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字及其语音形式彼此相同而叠合地共处于一个结构平面,或者作为词的一个或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字及其语音形式自身相同而叠合地共处于一个结构平面,这类词即可称之为叠字词。”汪维懋在《汉语重言词词典》中将重言词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重言词,指由两个相同单音节词重叠而成的双音单纯词。广义的重言词,指两个重叠的双音形式,既可以是词,又可以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内容与形式的多音节词或成语的一部分。赵克勤的《古代汉语词汇学》将重言词分为两类。一类意义与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称之为“叠词”,是合成词。一类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称之为“叠字”,为单纯词,这是汪维懋所谓狭义的重言词。清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释训》中说:“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也。”此外,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把重言词分为“不叠不能用”和“不叠也能用”两类;杨伯峻、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把叠音式称为“叠字”,把重叠式称为“叠词”。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重言词现象,如《诗经》、《楚辞》等先秦诗歌中用到的重言词有两三百种。古人十分重视书面语言中的重言现象,专门记录重言词的专著有明代杨慎的《古音复字》、方以智的《通雅·释诂·重言》及清史梦兰的《叠雅》等。

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的内部分类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全书分三卷,共十七节,是关于唐僧取经的神魔故事的最早雏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用到重言词22个,共出现28次。出现的重言词列如下:纷纷、喊喊、微微、忩忩、渺渺、隐隐、衮衮、寂寂、稀稀、茫茫、层层、瀰瀰、森森、绕绕、袅袅、重重、霭霭、盈盈、般般、迟迟、一般般、战战兢兢。其中“纷纷”出现四次,“忩忩”出现两次,但意义用法不同,“喊喊”出现三次,“般般”出现两次。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年代,大多认为是晚唐五代,其用词、体例与敦煌变文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于《诗话》中重言词的研究,以其成书年代为背景,同时通过分析考察重言词,也可以佐证它的语言背景。

重言词的分类,可以按照单纯词、合成词分,也可以按照词性分为象声词、形容词、动词等,还可以根据其用法分为描绘形貌、描绘动作和模拟声音等。当然还有其他分类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做一分类考察。

按照用法的不同,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分为描绘形貌、模拟声音和描绘人的心理状态三类。

1.描绘形貌类

纷纷:“且见大蛇小蛇,交杂无数,扰乱纷纷。”(入香山寺第四)“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题原缺]第八)“见藤萝绕绕,花萼纷纷,万里之间,都是花木。”(入优钵罗国处第十四)“入见街市楼台,忩忩瑞气;人民马轿,往来纷纷。”(入竺国渡海之处第十五)

渺渺:“忽见波澜渺渺,白浪茫茫,千里乌江,万重黑浪。”(入九龙池处第七)

隐隐:“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题原缺]第八)

衮衮:“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题原缺]第八)

寂寂、稀稀:“登途行数十里,人烟寂寂,旅店稀稀。”(入鬼子母国处第九)

茫茫:“前过一溪,洪水茫茫。”(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层层:“僧行入内,见香花满座,七宝层层。”(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绕绕:“见藤萝绕绕,花萼纷纷,万里之间,都是花木。”(入优钵罗国处第十四)

袅袅、重重:“只见香烟袅袅,花果重重,百物皆新,世间罕有。”(入竺国渡海之处第十五)

霭霭、盈盈:“遥望正面,见祥云霭霭,瑞气盈盈。”(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

微微:“白衣妇人见行者语言正恶,徐步向前,微微含笑,问师僧一行往之何处。”(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

忩忩:“入见街市楼台,忩忩瑞气;人民马轿,往来纷纷。”(入竺国渡海之处第十五)

一般般:“孟氏居那无两样,从今衣禄一般般。”(到山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般般:“去经半载,逢遇相知人回,附得家书一封,系鼓一面,滑石花座,五色绣衣,般般戏剧。”(到山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瀰瀰:“又有两池,方广数十里,瀰瀰万丈。”(入王母池处第十一)

森森:“有数株桃树,森森耸翠,上接青天,枝叶茂浓。”(入王母池处第十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重言词以描绘形貌为多,按照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又有两类:一类如“纷纷、隐隐、忩忩”等,位于名词后,作谓语;一类如“般般、森森”等位于名词前,作定语。

2.模拟声音类

喊喊:“前去遇一大坑,四门徒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题原缺]第八)“一时之间,雷声喊喊,万道毫光,只见耳伴钹声而响。”(入竺国渡海之处第十五)

“喊喊”一词作拟声词不多见,此书竟有三处,又只与“雷声”搭配,又或“喊喊”并非为拟声词,是动词“喊”的重叠。

3.描繪人的心理状态类

战战兢兢:“战战兢兢,乃成诗谢曰……”(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

忩忩:“我师不用忩忩。”(入九龙池处第七)

迟迟:“宣公不得迟迟。”(到山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书中的重言词如果按照结构来分的话,有AA型,数目最多,如“纷纷、喊喊、微微、忩忩、渺渺、隐隐、衮衮”等;有AABB型,如“战战兢兢”;有ABB型,如“一般般”。如果按照词类来分的话,有形容词,数目最多,如“纷纷、渺渺、衮衮、茫茫”等;有量词,如“般般、层层”;有副词,如“微微”。如果从它们在句子中句法功能和位置来分的话,有作谓语的,如“扰乱纷纷”、“雷声喊喊”;有作定语的,如“忩忩瑞气”;有作状语的,如“微微含笑”。

三、关于书中两个重言词的简单考释

1.喊喊

我们常见的两个“喊”的连用,一般多见于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和现代汉语中,作动词用,与之搭配的主语一般为“人”。汪维懋的《汉语重言词词典》收录了“喊喊”,列了三个义项:①不住地叫嚷。一种与“哭哭”连用,即“哭哭喊喊”;一种与“叫叫”连用,即“叫叫喊喊”。②大声叫一叫。如“喊喊口号”。③口语,谓叫一下人,如“你再去喊喊老杨”。这三个义项都无法从严格意义上解释“雷声喊喊”这种情况。如果放宽要求,那么第一个义项勉强可以解释,也应该是“雷喊喊”而不是“雷声喊喊”。但是,如果像前文将它归为模拟声音的拟声词,却并不十分妥当,因为从拟声的角度看,根据“喊”的读音,称其模拟了雷声,实在是有点勉强。如果我们依然从“喊叫”这一角度去推测,那么“雷声喊喊”中的“喊喊”或许是由作为动词的“喊”形容词化了,以形容连续不断的雷声。“喊”的叠用表现出了“雷声”有回音的特点。“喊喊”的这种用法仅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过,其他文献中还没有见过。

2.忩忩

“忩”为“匆”的俗字。“忩忩”即“匆匆”。书中有两处用到了“忩忩”,意义用法不同。“我师不用忩忩”中的“忩忩”,表示心神不定、忧虑的样子,这种用法古时多见。例如:[宋]邹浩《悼陈生》诗:“还家妻子久黄壤,单形只影反匆匆。”[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进一步表达悲哀的意思。《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我佛慈悲告目连,不要忩忩且近前。”蒋礼鸿通释:“忩忩,悲哀。”“忩忩瑞气”的“忩忩”与上面的“忩忩”意义不同,书中注释“犹‘纷纷,极言其多”,应如是。只是“忩忩”为何会用来表示多的意思?与“忩忩”同音的重言词,有“葱葱”,“葱葱”就有表示“繁盛、多”的意思,尤其也用来形容烟气弥漫,气象旺盛。例如:[北周]《郊庙歌词·黄帝云门舞》:“神光乃超乎,佳气恒葱葱。”[唐]释处玉璿《大唐众义寺故大德敬节法师塔铭》:“荒郊悲惨惨,烟气乱葱葱。”由此可见,这里的“忩忩”同“葱葱”。“匆匆瑞气”的用法不多见,元南戏中有一例:《全元南戏·柯丹邱·荆钗记》:“一点祥光现紫薇,匆匆瑞气蔼庭帏,齐簪翠竹生春意,共飲瑶卮介寿眉。”

参考文献:

[1]刘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J].中国语文,1982(5).

[2]袁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与方言基础[J].中国语文,2000(6).

[3]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汪维懋.汉语重言词词典[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