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慧
成绩好,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Matt Wilkerson第一次意识到学生求职的问题,他还在摩根士丹利工作。这家投资银行的实习生大都来自名牌大学,并且成绩优秀,但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Wilkerson花了一些时间来辅导自己的实习生,教他们如何做职业规划、建立人脉和一些面试技巧,之后这些学生往往能更快获得工作机会。
Wilkerson也在其他跨国公司工作过,因此接触的实习生不仅包括美国本土学生,也有留学生。在这些国际学生中,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是中国留学生。Wilkerson觉得这些学生的情况类似:成绩优异,但因不太懂得如何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和做职业规划,往往错过工作机会。
除此之外,中国留学生还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和工作签证问题。在签证的压力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比有公民身份的美国学生更复杂。一个常见的情况是,除非找到提供工作签证的公司,得到公司律师的帮助,否则这些中国学生只能通过个人积攒的人脉来了解关于签证问题的答案。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考上好的大学通常意味着你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是在美国的职场中不是这样的。你可能从很好的大学毕业,学习成绩好,但这都不保证你能找到工作。”Wilkerson说。在硅谷一家技术公司做招聘工作的Ginny Cheng对此感到认同。在美国要得到好的工作机会,学生通常具备更全面的技能,例如商务、技术等实际技能,另外也要通过在校做项目、去公司实习甚至自己创业,积攒实践经验。
虽然美国的高校也有就业辅导并举办招聘会,但是每个学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学院、学科之间,招聘会的规模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工程类的较多,设计类的较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葛伊彦说。
另一个隐性问题是地域差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硅谷核心地带的斯坦福大学。这所高校的校友供职于硅谷的各类技术公司,除了一定的数量优势,身处硅谷也让斯坦福学生在获取工作信息、建立人脉等方面具有优势。相比之下,那些在其他地区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对于这些求职问题,Wilkerson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职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人脉网络,让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做职业规划、了解真实的职场情况、練习面试的技巧,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了解怎么解决签证的问题。
这是他做Paragon One的由来。你可以用Uber或者Airbnb的模式来理解Paragon One的商业模式。它先建立一个导师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作出选择。对这些按需提供服务的平台而言,首先的难题是建立供应链,而Paragon One的供应链就是导师网络。
和大部分创业公司的故事类似,Wilkerson先从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找他认为合适的人来做导师。这些导师最初都是他以前的同事或朋友,比如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摩根士丹利的同事等。为了突出“资深”,他挑选的导师都是拥有5至12年工作经验的人。寻找合适导师的挑战在于,对这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相比经济回报,他们对付出的时间更在意。Wilkerson首先向他们强调了帮助国际学生的积极意义,此外在经济回报方面按照导师的工作经验划分不同的分成标准。
更重要的是,Paragon One需要把这个辅导流程做得更便利。有了初步的导师网络之后,Paragon One的核心变为怎样更高效地匹配—如何帮助供需双方找到最合适的人。这也是每个按需服务平台的核心。
匹配的前提是数据积累和分析。Paragon One的学生首先得在Paragon One的网站上完成一份评估。根据Wilkerson的介绍,这份评估包括针对22项软实力的分析,例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做完这份评估后会得到Paragon One的分析和改进建议。
接下来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导师的背景双向选择,也就是匹配。目前Paragon One设立了两种收费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跟某一位导师分别了解行业信息或者完成模拟面试,也可以选择一个“打包”服务,即付更多的钱得到一位导师的系列指导。
去年秋天Paragon One的网站正式上线,获得了包括硅谷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腾讯前联席CTO熊明华等投资人的天使投资。现在,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找到70位导师,半年内付费学生人数在1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金融、咨询、技术等领域。
David Schannon是Paragon One的导师之一,他是Wilkerson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现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做合伙人。“留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认为英语不是母语,会不自信。其实国际学生拥有一个优势,他们比本土的学生更有全球化的视野。”David Schannon说。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Paragon One做导师让David Schannon对招聘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如企业在招聘时应该用更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不同背景的求职者。
对目前的Paragon One来说,除了让导师和学生的匹配和辅导过程更便利,另一个挑战是文化差异,包括学生家长对美国就业情况的了解,以及激励中国留学生更主动做职业规划。
在Paragon One的收费服务中,真正的付费者是留学生身在中国的父母。要获得更多的付费用户,他们需要和中国的家长反复沟通,对Paragon One这个总部在纽约、目前正在硅谷参加Y Combinator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这些中国家长已经为他们的孩子花了昂贵的学费。实际上这些学费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投资在建立职场人脉、职业规划上。我们辅导学生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家长了解美国的就业情况。”Wilkerson说。过去一年内,Wilkerson去了中国8次,而他的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叶慧娴正准备搬去北京建立团队。
在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技术领域,已经有一些非正式的渠道帮他们解答关于求职和签证的问题、练习面试技巧,包括个人和线下组织。对于这些潜在的、会讲中文的竞争对手,Wilkerson强调Paragon One的价值在于导师网络,这里的导师大部分是美国人,其中20%是早前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他认为这样的导师网络不仅能帮学生改进求职技巧,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经验帮学生做职业规划,这些人也会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有价值的人脉。
此外,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知识技能分享模式,比如果壳的“在行”,相比之下,Paragon One表示他们更集中在职业培训这个领域,目前以服务中国留学生为主,未来想将服务扩展到在美国际学生中。在创业半年后,Wilkerson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Paragon One上有75%的学生是女性。他在考虑是否应该为女性学生单独开设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但眼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中国建立团队,既然真正付费的用户是学生家长,Paragon One还是要花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家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