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文字解读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2017-04-18 07:12聂明友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气体文字化学

聂明友

【基金项目】 该文为《化学课堂中教师行为有效性的观察和研究》课题(FJJK15-42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81-01

在实际的化学学科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遇到学生“听不懂、很茫然”、或者“听得懂、记不住、用不上”的情况,给广大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压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掌握知识的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整理如下,不足之处,请广大同仁加以指导。

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应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的出现和我们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什么联系?2.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化学教材的语言文字、逻辑逻辑体会不足。这与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即化学学科概念多、记忆多,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化学学科在文字语言描述上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长句多,短句少;句子的表达上定语多,状语多;这与化学名称的来源有关,因为大部分化学名称是由原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发明加以命名的,我国的前辈科学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意译的角度考虑比较多,许多名词能够在命名时结合汉语言在处理词语表达的声音、形态、意义与表现事物变化过程相互统一的特点,达到翻译概括、准确、精炼的要求,也由此可见他们不但学科能力强,文学素养也很突出,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体会和利用。

正是化学学科有这个特点,我们如果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化学语言中文字的解读能力,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要求我们实际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描述准确、取喻贴切。处理教材时,近可能把自己对教材理解的“化学语言”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文字语言”,从文字语言的逻辑角度理解教材,可以更切合学生认知实际,即从最基础、最朴素的文字理解入手。在处理教材,不先入为主地把教材放置在深奥的化学原理中来认知,却可以做到“起点低,结束不低”的效果。

下面,笔者以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陈述性知识点和技能型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来阐释上述关于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原理。在教学中利用好化学定义的文字语言、逻辑关系和深刻体会化学名称的造词方法,往往可以起到深入浅出的作用。以气体摩尔体积为例,定义: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是一定的。(鲁科版)。从文字语言逻辑的角度上分析,一定条件是前提,单位物质的量是关键,任何气体是要点,所占的体积是结果。具体如下:“一定条件”是个模糊说法,可以就此提出“什么条件?”“为什么要谈一定条件?”两个疑问,为帮助学生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前提——气体体积的影响要素分析提供准备。这个过渡比较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单位物质的量”。“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泛指概念,如单位质量1KG,单位长度1M等等,经过这个具体的解释过程,学生就更容易认识到“单位物质的量”是指1mol的气体;那“任何气体”怎么理解呢?要点在任何的含义上,这里指该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纯净物),也可以指混合气体(混合物),这就与气体体积决定性因素中的分子大小和分子间距形成呼应,也为后续的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学习打下基础。最后,自然可得出结论,體积是一定的即标况下,一摩尔的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不但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相关的语言文字处理,而且在习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在帮助学生“转译”习题中的文字、图表成化学语音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注重语言的条理,用逻辑的常识引导学生,注重推理的严密性,高度概括,帮助学生把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译成化学学科的“学科语言”有助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下面这道习题:

右图为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从E口逸出的气体是H2

B.从B口加入含少量NaOH的水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C.标准状况下每生成22.4 L Cl2,便产生2mol NaOH

D.电解一段时间后加适量盐酸可以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

对学生而言,该题看似无从入手,问题的核心在于对题目中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理解。结合图像,要明确原料从哪里加入,产物从哪里导出,结合图中离子交换膜和钠离子的移动方向,作为阳离子,电解时是移动到阴极,所以右边为阴极部分,左边要有钠离子不停得朝右边移动,意味着左边加入的物质含有钠离子即A处加入饱和食盐水,B处本身应该是水,为提高导电性加入少量的NaOH的水溶液,这样问题的核心就得到了解决,该分析主要是通过文字、词语层面的切入较多,尽量先避免过度的专业术语,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化学学科内的概念、术语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不是孤立存在,当然也就不能孤立地解释,应该和其他的概念术语结合起来,才能互相印证。而各种学科原理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将它们割裂开来解释,就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因此,讲授化学知识还不单是语言外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科内系统知识的建构。书本知识自有其合理的结构和脉络,但是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学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该结合学生学情,完成适合本班级的学习实际的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建构的学习体系学习化学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本学科的概念术语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并实现概念原理之间的融会贯通。

对学科知识的内化,精准解释,贯通理解,灵活运用,练好内功,这是化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借助文科知识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例题,深入浅出地阐释概念、术语、原理、公式、法则,将教学内功外化为课堂教学技巧,形成生动活泼语言能力和文字分析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试图寻找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学科内的概念、原理、公式和法则。而这些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弄清学科概念和原理,学生就无法熟记它们,而更高层次的推理活动就无法进行,解题答题的能力就必定落空。这是理科各学科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各学科又各有其自身的难处,解决难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化学学科教学,理应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最终又决定于对学科特点的研究。立足深厚的学科修养,从实质上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化学原理进行准确的科学的阐述和推导,是传授化学知识的关键,巧妙借助语文学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技巧趋向圆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正如马卡连柯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实际效果相差20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文字语言、专业名称的命名特点;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玲编.《教师的语言艺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教师学》 天津出版社

[3]黄希庭.《课程教学论》 重庆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气体文字化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