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晋芳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意义和组织程序,旨在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32-02
一、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意义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的主体作用,通过选题引导、自主探究、集中交流以及讲评深化等途径,以达到學生探究和强化理论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程序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组织研讨式教学的备课过程,是研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阶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按照设计教学目标、选定研讨主题、准备研讨资料和确定研讨方式等四个环节进行把握。首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对象特点,力求从认知、操作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其次,选定研讨主题。在选定研讨主题时,教师应注意研讨主题的适用性和扩展性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与岗位任职联系紧密的研讨内容,注重突出研讨主题的针对性、典型性和可讨论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广泛深入研究与研讨主题有关的知识点,结合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离主题、过于发散等情况,合理确定研究边界。第三,准备研讨资料。教师可以围绕研讨主题,确定并提前公布选题指南或研讨重点供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应根据研讨主题和研讨内容,对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及相关参考资料等进行整理归类,为教学实施做好铺垫。最后,确定研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特点、研讨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用个人研究、分组研究等教学组织形式。
2.合理布置研讨任务
研讨任务的布置是教师结合研讨方案解读研讨内容的过程,是研讨式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布置研讨任务时,通常包括发布研讨方案、提示背景问题、明确分组方式和提出教学要求等四项内容。首先,发布研讨方案。教师可以在开课前将研讨方案以纸质稿或电子稿形式,提前发至每一名学生。其次,提示背景问题。教师可以详细介绍研讨主题的相关背景,阐明需要研讨的中心问题,并结合研讨内容向学生提列参与研讨活动所需的文献资料。第三,明确分组方式。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任职经历、岗位背景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第四,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对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撰写研讨报告以及参与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等提出相关要求。
3.深入组织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参加集体研讨而精心准备交流文稿的过程,是研讨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采用学生个人探究成文和小组集智成文两种途径。所谓个人探究成文,笔者认为是学生围绕研讨题目,查阅相关资料,提交发言提纲,撰写研讨报告的过程,它是学生真正参与研讨式教学和进入研讨角色的基础。所谓小组集智成文,则是在个人探究成文的基础上,具体由小组负责人组织完成。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巡查各小组的活动情况或以组员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讨论。在小组集智成文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对发言提纲和研讨报告进行集中修改,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同时推选出进行课堂研讨发言的小组代表。对于持不同观点的小组成员,应该允许保留个人意见,待集体交流时予以表达。
4.广泛开展集体交流
课堂集体交流是研讨式教学的中心环节,通常由教师主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如果教师未对学生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提交的发言提纲或研讨报告,在课堂集体交流前视情指定发言代表。
在课堂集体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力,高度重视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当发言代表阐述观点后,允许其他人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质疑。对于争议较大的观点,教师可以统筹安排时间,进行深度研讨。二是教师要科学掌控研讨进程,适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归纳点评,指明研讨中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争鸣辩论。三是教师可以及时将研讨观点、学生表现记录在案,为总结讲评做准备。
5.及时进行总结讲评
总结讲评是研讨式教学的必要环节,通常以教师讲评为主,也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在总结讲评过程中,一是教师应该对研讨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呈现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倾向性意见给予评价。二是教师应该对研讨的整个活动进行讲评,点评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三是教师应该重点考察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并对学生提交的研讨报告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评定。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