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预计到2020年末债券市场规模将达到90万亿元。未来,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将持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完善,并将进一步擴大资本市场开放,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梳理了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推进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债券市场;发展趋势;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更能为融资者创造融资方式。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将达到90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将持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完善,并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将成为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
鉴于此,探讨中国债券市场优化与改善路径,对于完善金融体系、促进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推进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思路。
二、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了加快发展,债券规模、品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过45亿元,市场余额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日。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占比不断提高,丰富了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等,缓解了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的问题。二是品种和交易方式创新加快。债券品种方面已经发展出了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等各类债券共存的局面,其中公司信用债增长较快,交易方式方面已经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借贷等新方式。三是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当前机构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万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持债比例显著提高。三是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机制加快完善。四是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健全。五是对外开放加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将达到90万亿元,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场外市场仍是主流方向。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债券市场均为场内外市场并存,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当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交易机制和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存在分割,未来债券市场要持续优化,形成场外市场为主、分层有序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同时,我国债券市场逐步完善将使得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规模持续加大,形成未来持续的投资需求。
其次,市场化是发展的主旋律。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步向市场化为主导转变,客观规律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创新动力,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一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发展潜力巨大并存,市场化方式才是推动产品、交易创新的基础,并最终达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标。未来,高收益债券等都将加快发展,各类利率及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将持续丰富,二是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将加快,三是协调发展是保障,未来要推动各类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
再次,加快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债券市场尚存较大空间,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持债比重较低,且境外机构持有资产中的债券比重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境外机构债券需求将持续提高。另外,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将逐步放宽,从而带来多元化的增量需求。
最后,绿色债券将加快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将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的资金周期长、稳定性好,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券市场发展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也将加快发展。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绿色债券将成为离岸债券市场的重要部分。
三、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路
债券市场发展涉及诸多环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下一步应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路线图,纾解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推进市场稳健发展。主要着力点如下:
一是持续深化国债管理制度,加快制度改革。目前国债在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将成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重要突破。应提高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次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强国债收益率的基准性。要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并持续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品。要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协调等,并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地方政府住房债券的发展,丰富地方政府债券体系。
二是积极发展公司信用债券。当前我国公司信用债券规模有待提升,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要大力发展公司信用债券,扩大发行规模,完善交易制度,减少干预,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要推动高收益债券等创新型融资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加快完善会计制度,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统筹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创新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债券的审批和发行等环节存在诸多差异,重复监管等问题较为突出,要加强监管体制改革,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监管框架,明确相关监管职能,加强跨部门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积极探索金融监管运作机制,打破监管的物理界限,形成统一的制度和体系。大力促进债券市场交易、信息共享和全面管理管理,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
四是完善债券市场金融生态。加快修订《证券法》,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提供法律基础,提高效率。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做市业务,增强市场稳定性。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做市商作用。加强交易、托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是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强化信用约束,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门槛,提升公信力。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加快构建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健恒,唐薇.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N].上海证券报,2015-9-11.
[2]荣艺华,朱永行.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作用[J].债券,2013(5).
[3]时文朝.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J].金融市场研究,2010(2).
[4]谢多.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7).
作者简介:肖 旭(1981-),汉族,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位:硕士,主要从事金融学债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