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聚倩
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让儿童通过验证性实验来记住固定的結论,从而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尽管是在操作,但是并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将自己投入进去,“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学会”。在雨后的墙角,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蹲在那里观察蜗牛,“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喂喂就知道了”,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喂养,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蜗牛形态结构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形成了以事实为依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一、让科学探究从“说”到“做”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知识的拥有者和代言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则成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虽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但也可以陪伴儿童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究。
1.鼓励儿童提出天真的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看起来很天真的问题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无拘无束、独立思考、打破常规等宝贵的心理品质,减少对儿童思维、想象、探究等方面的控制或束缚。这样才能使幼儿对外界事物有无限的兴趣和高度的灵敏性,愿意提出问题。“咦,蜗牛怎么有四个触角?”“快看,蜗牛的长触角上有个小点点。”“它爬过的地方有一条湿湿的线。”“蜗牛有腿吗?”“蜗牛有牙齿吗?”……
2.与儿童一起寻找答案
孩子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不愧是天生的科学家。教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诚实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要引导被好奇心激发的儿童一起进行研究,然后共同享受发现的快乐。在和儿童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儿童的探索可能有偏差或曲折,但教师要注意不让儿童失去信心,要与儿童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选择简单的、形象的方式,建议儿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自己探索,或求助父母,或与同伴交流,或求助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
3.探索适宜的教学策略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了能够与儿童一同寻找答案,教师应当采取以下几种策略:用他们的愿望鼓励儿童去发现和理解事物,特别是对那些忽视科学启蒙教育的家庭儿童;教师还可以运用自己经过培训获得的推理能力,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予以指导;同时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科普材料,尽可能对儿童进行启发,尽管他不一定知道全部答案。
二、使科学探究由“表”及“里”
在探究完“蜗牛喜欢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后”,还需要给蜗牛提供食物。提供什么食物呢?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想,孩子们会根据自身以及对其他动物食性的经验来推测蜗牛喜欢吃什么。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观察,发现了蜗牛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渐渐地将蜗牛喜欢与不喜欢吃的食物大致区分了出来。这时我们按照自己的期望“收获”着孩子们提供的多种方案,并且往往自信地以为这次的实验过程很清晰,孩子们会较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与教师共同探讨各种预设的问题。由此可见,当我们倾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时,作为教师不得不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醒自己,通过科学活动“蜗牛”来引领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零散经验,还会引发幼儿对蜗牛的深入理解。
为此,教师应改变教育方式,支持、引导孩子们的验证设计活动,使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不仅有意外的发现,还经历了反复的过程,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孩子们对蜗牛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以事实为依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也就是一种最初的、启蒙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三、让科学探究推“新”求“变”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强调教师对每一个活动的目的、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经验,都心中有数;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也尤为关注。但同时,教师也要研究自己,包括:(1)研究自己对活动中涉及的知识和资源有什么经验。以“蜗牛”为例,教师要研究自身对蜗牛的经验,这样活动的针对性才强,教育的实效性才高。(2)研究自己如何组织活动:怎样将教的过程变为幼儿学的过程,变为幼儿发现的过程,变为幼儿游戏的过程。(3)研究自己怎样去观察和指导幼儿。在“蜗牛”活动中,教师准确、敏锐地捕捉幼儿观察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幼儿运用观察、与同伴交流等多种方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总的来说,科学教育的长远目标是使幼儿乐学、会学、会用,科学教育改革实践对我们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触动与改变是巨大的。也正是我们的改变,才使“蜗牛”这个原有的教育内容焕发出新的生命,体现出新的教育价值。然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蜗牛”这个案例还需要不断完善。此外,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更要基于儿童立场将科学教育渗透于幼儿教育的一日生活之中,不断发现和支持幼儿发起的个别的和小组的探究活动,在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上不断生成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