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动漫/图
唐王风范 :宽容,那是心胸
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动漫/图
要说中国历史上较为宽容的帝王是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唐太宗,他与谏臣魏徵开创了“开言纳谏”的千古佳话。魏徵多次直言进谏,直指皇帝的错处,虽然反对的话落入高高在上的帝王耳朵里显得万分刺耳,虽然大怒之下的唐太宗也曾几次要杀了他,但最终,唐太宗还是平静了下来,将这些逆耳之言嚼出其他味道,一一吞咽下去,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也有人说,帝王就是会深谋远虑,为了让世人觉得他宽容,故意做出对魏徵和颜纳谏的样子,以此博得好名声。但事实上,唐太宗可不只是对魏徵有雅量。
贞观五年(631年)前后,大唐久旱不雨,让老百姓很痛苦。没有雨,怎么种植庄稼呢?
身为万民父母的唐太宗当即率领后宫及文武百官去祭坛,求天降雨。但,天没有理他。
左思右想,唐太宗认为这是因为上天对自己不满意,所以惩罚人间,于是开始反省,并要求所有官员写奏章痛陈自己哪里做错了,以便改正,乞求得到上天的原谅。
这一举措让曾是玄武门守将的常何犯了难,他一个武将,哪里知道那么多国政?又哪里写得出来什么奏章?可皇帝催奏章催得急,常何哪怕把头皮抓得发麻也还是没办法。
这时,客居在常何家的马周挺身而出了。马周是个文化人,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各类典籍。他二话不说就揽过差事为常何代笔。
马周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多条建议,常何赶紧拿过去交差。
唐太宗对大家的奏章都相当满意,对常何更是另眼相看。
一直只知道他是武将出身,没想到评论起时政来也头头是道,就召常何来问话:“常何,厉害啊,写得一手好字,一卷好建议!”
常何被夸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也不敢居功,赶紧承认:“陛下圣明,慧眼如炬,我不敢隐瞒,其实……这奏章不是我写的。”
唐太宗愣住了,常何不敢停顿,连忙接着说:“这些建议都是我朋友马周写的。”
唐太宗对这二十多条一语中的的建议十分中意,对马周这个名字自然也很感兴趣了。常何赶紧把马周的履历介绍了一番。还没听完,唐太宗就兴奋得眼睛都亮了:“别,别说了!赶紧把他找来,我要跟他聊天!”
这边把使者派了出去,那边唐太宗百无聊赖地等着。谁知道,马周竟耍起大牌来了,唐太宗左等右等都没见到人。“请,再去请!”一连派了4个使者陆陆续续赶往常何家,马周这才站在了皇帝面前。
通常只有皇帝耍大牌,哪见过臣子在天子面前耍大牌的呀。要是遇到秦皇汉武,马周恐怕早身首异处了。可唐太宗不但没生气,心里还想:果然,有才的人就是有脾气、有个性!这之后,马周就变成了唐太宗身边的又一面镜子,时常照见他哪里不好,哪里不对,说通俗点儿就是“陛下您错了,陛下您又错了,陛下您不对,陛下您要改啊”。唐太宗对此毫无脾气,他认为,说难听的实话,总比沉默要好!
可以说,唐太宗作为帝王,一生过得并不太痛快,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有臣子在背后指指点点。善于劝谏的就委婉地说,愣头儿青就毫不顾忌地直接说,连玩个宠物、打个猎,都有臣子要以死劝阻,并说出他一大箩筐的不对之处……唐太宗呢,面对这些骂他的话,不听还不行,搞得没有一点私人爱好和娱乐,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有一次,唐太宗在院子里看到一棵其实挺普通的大树,他边看边夸:“这树真壮啊,真是棵好树啊!”
身边的老臣宇文士及听了以后,知道拍马屁的机会来了,赶紧也对着这树各种夸,天花乱坠的溢美之词不断涌向这棵树。
唐太宗生气了:“呵呵,魏徵经常跟我说要远离奸佞小人,以前我不知道奸佞是谁,今天算是知道了。”
宇文士及一惊,这马屁拍到马腿上了。不过,他反应也很快:“陛下啊,朝堂上的那些宰相,一天到晚都当着您的面指责您。虽然陛下是位明君,但听到别人指着鼻子说不是,也很为难啊。他们经常弄得陛下您手足无措,我作为太上皇的老臣,今天还有幸陪伴陛下郊游,再不说一些好听的话让陛下顺顺耳,陛下您当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思呢?”
唐太宗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不再说什么了。最终,宇文士及不仅善终,生前荣耀和死后哀荣也一点儿没少。
善终这两个字,看书的人读起来只是两个汉字,可对那些真真正正陪王伴驾的人来说,却是最佳结果了。可以说,正是有唐太宗的宽容,贞观年间的臣子们才得以富贵长久,“贞观之治”才在历史长河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向往的盛世。哪怕千百年后,唐人依然是很多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之一。
扫一扫听好故事
唐太宗的心胸令世人赞叹,然而,宽容也并非全是好事。还有一位帝王的宽容,就成了纵容的代名词。不信?请看下期《晋帝寡断:宽容,不是纵容》。